您当前所在位置:

北魏直勤考

2013-03-20

而拥有直勤称号的它大翰,是道武帝之孙,阳平王熙之子[14]。前面提到的另外两个直勤,武昌王直勤库莫提,同样是道武帝之孙,亦同样拥有王爵。而永昌王直勤库仁真,即《魏书》中的“永昌王仁”,是明元帝之孙,永昌王健之子[15]。这三个人,既有王爵,又都是魏帝之孙。此外,《宋书》与《南齐书》,都提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字乌雷直勤[16]。濬可能是“乌雷”读音的雅译,直勤则应当是拓跋濬本有的称号,他是作为太武帝的孙子而获得这一称号的。据此,似乎凡是皇帝的孙子都得到直勤称号。那么,是不是只有皇帝的孙子才可为直勤呢?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载有北魏献文帝为进兵刘宋的淮北四州而下的一道诏书,提到许多将帅姓名,官爵完具,其中拥有直勤名号的,有以下八人[17]:

使持节、征东大将军、安定王、直勤伐伏玄

侍中、尚书左仆射、安西大将军、平北公、直勤美晨

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勃海王直勤天赐

侍中、尚书令、安东大将军、始平王、直勤渴言侯

散骑常侍、殿中尚书令、安西将军、西阳王、直勤盖户千

使持节、征南将军、京兆王、直勤子推

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宜阳王、直勤新成

侍中、太尉、征东大将军、直勤驾头拔

这八个人中,伐伏玄即拓跋休,太武帝之孙,景穆帝之子[18]。美辰即拓跋目辰,桓帝之后[19]。天赐、子推与新成,都是太武帝之孙,景穆帝之子[20]。渴言侯就是后来封东阳王的元丕[21],元丕为烈帝的曾孙。盖户千的官爵是“散骑常侍、殿中尚书令、安西将军、西阳王”,“殿中尚书令”当作“殿中尚书”,“令”字衍。盖户千很有可能就是《魏书》和《北史》中的元石[22],元石是平文帝的玄孙。

以上七人,四人为景穆帝之子,一人为桓帝之后,一人为烈帝之后,一人为平文帝之后。他们有的有王爵,有的没有,而且与献文帝的血缘关系远近不等,向上可以追溯至文帝沙漠汗(桓帝和穆帝的父亲,平文帝的祖父)。显然,并不是只有皇帝的孙子能够得到直勤名号,而且从血缘上说,拥有直勤名号的人,也远远超出了道武帝子孙的范畴。

可是献文诏书中还有一个直勤驾头拔。这个驾头拔,应当是贺头拔的讹写。贺头拔,即前面所说司马金龙妻钦文姬辰墓铭所提到的“侍中太尉陇西王直勤贺豆跋”,也就是《魏书》和《北史》中的源贺。源贺出自秃发鲜卑。《魏书》卷四一《源贺传》:“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世祖……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这一段话很有疑问。太武帝给源贺赐姓,竟按照汉文音义,以拓跋、秃发同源而赐姓为源,不符合当时代北集团姓氏制度的形势。如果源贺不与拓跋同姓,而另姓源,那么献文帝诏书中提到他时,应当标明他的姓氏,如同独孤侯尼须(即刘尼)等人那样。诏书中仅仅提到他的鲜卑本名贺头拔,意味着他也姓拓跋。后来孝文改革,拓跋改姓元氏,源、元音同字异,同源分氏之义才得显现。因此,我认为,源贺一家得赐姓为源氏,是到了孝文帝确立拓跋改姓元氏之时,而不是早在太武帝之时[23]。甚至北朝后期,源氏有时也写作元氏[24]。太武帝对源贺所说的那一段话,事实上另有深意。秃发、拓跋,本同音异译[25]。太武帝承认源贺为拓跋同宗,所谓赐姓,其实是赐他姓拓跋,认可和接纳他为宗室成员。秃发凉与拓跋魏之间的亲缘谱系,很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建立的。因此,源贺得为直勤,也是由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宗室身份。

《宋书》载宋将姚耸夫“手斩託跋焘叔父英文特勤首,焘以马百匹赎之”[26]。特勤即直勤[27]。太武帝诸叔父中没有战死于宋魏战争的,应当是族叔父一类。这个英文,很可能就是《魏书》中的“建德公婴文”[28]。婴文为神元帝之后,而神元帝力微被拓跋鲜卑尊为始祖,是北魏宗室血统的源泉。由此可见,直勤名号的范围,涵盖了全部北魏宗室的范围,即全部神元帝力微子孙后代的范围。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