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古代主流政治传统浅谈:以宋代为中心

2013-03-20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时髦的名词,大致相应于古语的古与今。但今人对这对名词的理解,无疑要比古人丰富得多。上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了半复兴,但与先进民族相比,仍处于落後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对中华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出现各种议论,归纳起来,无非是全盘继承、全盘摈弃或是有选择的继承和摈弃,至於如何选择,又各有看法。

研究中华古史的人,自然是对传统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就我个人的感情和心态而论,其实是矛盾的,有时觉得可爱,有时又觉得可憎。

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无产阶级要与一切剥削阶级的传统作澈底的决裂,单纯从口号上看,似乎非常革命。但当经历了十分惨重的全民族劫难之馀,人们终於醒悟到,那次劫难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中华古代坏传统的花样翻新、变本加厉和发扬光大而已,不过是以最革命的旗号,复辟着最反动的传统。

在经过了痛苦的反省和思考之后,我终於醒悟到,“从坏的方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的       最大特色便是专制和腐败。专制必然滋生腐败,而腐败又必然依赖专制。这亦可谓是一对       难舍难分、形影不离的传统政治遗传基因”。[①]“我们民族的坏传统”,“可否概括为专制、愚昧和腐败六字”。[②]所谓愚昧,可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民众缺乏文化教育,二是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三是有文化的统治者也可以做出愚昧的决策。历史证明,绝顶聪明的统治者在某些场合可能利令智昏,做出绝对愚蠢的事。

但是,在面对一些力主全盘摈弃传统的议论,我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感情上,又捨不得完全割弃传统,主张对传统实行四分法。“五四运动楬橥民主和科学两面大纛,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是,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不免失之偏颇。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大致总有好的、坏的、适用的和不适用的四个部份。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继承本民族好的、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应当吸收外民族好的和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华民族处於先进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傲感,不易虚心体察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反之,当无情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处於落後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卑感,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看得一文不值。更有甚者,则是本民族与外民族坏的、应当废弃的历史文化传统反而极度膨胀,恶性泛滥”。[③]

近日阅读《纪念李慎之》一书,此书第173页谈到,李慎之先生“炽爱中国,所以他对拖住中国使之沉沦的势力与习俗十分疾恨”,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从秦始皇称帝一统天下的二千二百年以来,一言以蔽之,就是专制主义。救治专制主义的唯一出路,就是启蒙”,力主进行一次新的启蒙运动。从中华民族的实际状况看,进行一场以批判专制主义为中心的新的启蒙运动,是一种客观需要,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民族至今仍有很沉重的专制主义包袱,在这个包袱摔掉以前,思想解放运动不可能半途而废,反专制主义的任务也不可能半途而废”。“任何政治权力的干预,只能使思想解放运动延缓或加速,而不能使之终止”。[④]但中华文化传统能否简单地“一言以蔽之”,只怕是可以商榷的。

笔者作进一步思考,中华的传统主要可否区分为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而两者似有所       差别。中华文化当然有其优点,否则就不可能创造曾经领先于世的灿烂古文明,也有其缺       点,否则就不可能在近数百年间落伍。例如方块字、中医、书法、国画、古乐、民乐、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中国建筑园林、中华烹饪等等,都属文化传统,却不一定必须与专制主义挂钩。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中华文化传统也确是以专制主义意识为指导思想,专制主义意识至今仍在毒化中华民族的心灵,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批判的。

即使就政治传统而论,只怕也不宜将它说得一无是处。例如中国古代也有忧国爱民、       清正廉明、直言敢谏、举贤任能、忍辱负重、临危授命等好的政治传统,至今为人们所称       道。在两宋的三百二十年间,也有如范仲淹、李纲、宗泽、岳飞、文天祥等一大批人,他们无疑是好的政治传统的代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的箴言,为人们所熟知。但是,若对古史作整体考察,好的政治传统无疑不占主导地位,可以命名为非主流政治传统。至於专制、愚昧和腐败,却在中华古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命名为主流政治传统。本文主要结合宋代的史实,对主流政治传统再作进一步的揭露、论述和批判,今列举如下。

下一篇:北魏直勤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