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保障档案有效利用的举措

2013-01-10

其次,要注意档案信息分布规律,扩大档案信息的收集途径。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希望利用的信息既集中又分散,信息分布来源也呈集中与分散状态。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就必须按其来源研究和分析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根据我国利用者需求日趋多样化的特点,核心档案信息源也将呈现多渠道多来源的规律。因此,对于档案形成单位而言,既要收集有关领导机关的档案,也要收集各种其他类型机关及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的档案。既要稳定地收集来源于行政机构的档案,也要注意扩展向著名人士收集私人档案的渠道,还要逐渐强化对科技生产型部门档案的收集。

档案部门应根据公众对档案信息查询的不同需求,丰富收集内容,扩大收集途径,以不断增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的能力。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突破法规限制,提前接收档案,提高馆藏的“新鲜”度。一些百姓常用的档案,如土地承包档案、婚姻档案等可以提前进馆。二是要突破部门界限,扩大接收范围,提高馆藏的丰富度。档案馆要努力打破部门壁垒,将土地、房产、公证等档案接收进馆。三是要突破实体限制,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提高馆藏的可用度。要加快实施数字档案馆工程,切实推进档案资源共享。   2、优化控制利用者需求状态

尽管利用者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对需求的认识和表达却因人而异,存在不同的层次和状态。如果利用者潜在的利用需求无法转变成实际的利用行为,那么档案利用的收益仍然无从体现。所以,优化控制利用者需求状态,宣传引导合乎利用目的的正确的需求表达,是保证利用收益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档案利用者需求从层次区别上可以分成档案利用需求的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和表达状态。客观状态的档案利用需求不受主观意识支配,是一种客观存在,由档案利用者的工作性质、任务、社会环境等综合决定。对客观需求的控制只能是一种预测和了解,无法完全主观掌控,档案部门对其的准确把握还要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档案部门要把对档案利用需求的优化控制重点放在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认识需求和表达需求两个层次之上。

第一,通过档案宣传激发档案认识需求。档案利用的认识需求是一个由需求心理活动支配的意识和思维过程。因为,利用者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和档案环境等因素刺激下开始意识到档案利用的价值和作用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思考自己的工作活动与档案利用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自己客观的利用需求。所以,对利用者认识需求状态的优化控制重点在于控制其档案需求心理活动,即通过档案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激发社会潜在利用者对档案利用价值的认同和实施利用的必要。例如,可以通过档案利用成果展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社会展示档案利用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要时还可通过反面实例说明未利用档案所带来的资源损耗和浪费,从而强化社会利用档案的意识,激发利用档案的愿望,鼓励有效的档案利用行为。

第二,通过内外调节引导档案表达需求。潜在的档案利用需求是大量而广泛的,但是只有部分需求能够被正确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表达出来的需求比实际需求要少得多。而且,未经引导的表达需求常常也无法反映利用者最确切的需要,准确性有限。因此,档案部门需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的两种调节方式来引导档案需求的正确表达。内部调节即明确不同利用群对信息的需求心理和习惯,并加以疏导和调节。如科学研究者对档案内容的求新和一般利用者的求快心理所产生的需求是不同的。档案部门只有因人而异地加以内部调节才能在需求顺利表达基础上实现更大的利用者满意度。外部调节即通过出版发行档案馆指南和开办检索系统使用培训等方式让利用者接触档案信息或检索工具,使利用需求有的放矢。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力辅助下,档案部门逐渐开始提倡自助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这一举措实际上也是从需求引导角度提高需求满足度的有益方式。

档案需求从客观状态向认识状态的飞跃并进而产生的实际档案利用行为提高了利用档案的活动次数,为档案利用收益的提高创造了更大空间;而档案需求的正确表达和合理控制有利于档案部门更好地为利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令人满意的服务,直接带来利用收益。因此,实际工作中档案部门也常将档案利用教育和宣传作为提高档案有效利用的促动力。

从档案利用质量的角度思考档案的有效利用是以利用效益为衡量标准进行指标分解,并在进一步分析利用成本和利用收益/效果的思路上层层展开和逐步细化的。对于档案部门而言,档案利用的成本和收益往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控制成本和提高收益和效果常常融合在同一档案工作举措之中,难以绝对分离。例如馆藏的质量优化和内容匹配对于档案利用成本的控制和节约、档案利用需求的满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探讨档案的有效利用应该以全面效益的眼光综合考虑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和收益/效果产生的有效性,优化档案利用过程和服务质量。同时,必须结合档案利用效益社会性、隐蔽性的特点重视外部环境对利用者的影响,发挥好档案宣传教育对利用者的激发和引导作用,并提高档案利用效益的明朗度和社会认同度。

注释:

①傅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精品学习网 档案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