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析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二)》終於出版了。[1]承蒙上海的友人代購一冊,並以快遞寄到。這幾天寒流來襲,氣溫陡降,地處亞熱帶的臺北竟也頗有幾分寒意。然而燈下捧讀,頓覺滿室生春,處處洋溢著友情的溫暖。感謝!感謝!
日來匆匆翻閱一遍,覺得各篇的說明、釋文與注解都十分深入,整理者的努力與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敬佩。對於簡文的考釋,個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這裡先就《從政(甲篇)》提出溡姡?凑堈?碚吲c海內外方家不吝賜教。為求行文方便,簡文都改為通行字,古文通假字直接破讀,竹簡缺文、疑難字或整理者缺釋的字以方塊(□)表示。
1簡一:「聞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餘也,而□取之,民皆以為義,夫是則守之以信,教」
【札記】:「莫之餘也」的「餘」,簡文作余下口形,是「舍」字。舍,給予,見《鄂君啟車節》:「見其金節則毋征,毋舍李食。」[2]意思是說,憑此金節可以不徵稅,但也不提供糧食給持有金節的人。簡文「莫之舍」,指三代不以土地予人,可能是不實行封建制度的意思。此字又見簡十四:「有所有舍而不敢盡之,有所不足而不敢弗」,則通假為「餘」。「有餘」是「不足」的反義詞。以下缺文可能是「舍」或「予」,意思是說,有所給予而不敢盡取,有所不足也不敢不給,應當也是說封建制度。「取」上一字,整理者以為「筆畫模糊,暫不可釋」,故其「語意有欠明確」。按,細看殘餘筆畫與簡十四「盡」字十分接近,所缺可能是「盡」。簡文「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舍也,而盡取之,民皆以為義。」意思是說,上古明王盡取天下,不以土地予人,人民以為其所行正當。「三代」泛指上古,不是夏、商、周三代,西周封建制度是人所共喻的。
2簡二:「之以義,行之以禮也。其亂,王餘人邦家土地,而民或弗義,□」
【札記】:整理者於「亂」字讀斷,於是上文「其亂」與下文「王餘人邦家土地」二句皆不成文理。按,簡一、簡二的文意貫串,這兩枚竹簡應當連讀。簡一說「三代之明王」云云,簡二接著說「其亂王」云云,分別由正、反兩面申論。細心對讀,不難理解。簡文大意是說,三代的明君雖盡取天下,不以土地予人,人民不以為不義;三代的亂君雖予人土地而不盡取,人民卻以為不義。以下簡文殘缺,可以根據簡長、文意及句法加以擬補,詳下。
3簡三:「禮則寡而為仁,教之以刑則述。」
【札記】:此六字在簡三的上端,整理者以為與簡二「行之以禮」有關,可從。按,《從政》完簡長度約四十二點五公分,滿簡抄寫三十五字至四十字。簡二下端殘去三分之一,存二十三字,可以擬補「夫是則教之以刑守之以義則□行之以」十六字,則簡一、簡二、簡三連讀如下:「聞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舍也,而盡取之,民皆以為義;夫是則守之以信,教之以義,行之以禮也。其亂王舍人邦家土地,而民或弗義;夫是則教之以刑。守之以義則□,行之以禮則寡而為仁,教之以刑則述。」如此則文意完整,可以通讀了。簡文「寡而為仁」可能是「寡過而為仁」,誤脫「過」字,否則「寡」字可能寫錯,或者必須改讀。「寡過」見《論語‧憲問》,「為仁」見《論語‧學而》。[3]一個人言行如果守禮,當然可以寡過,也可以為仁了。
4簡八:「從政有七機,獄則興,威則民不道,□則失眾,怲則亡親,罰則民逃,好□」、簡九:「則民作亂,凡此七者,政之所治也。」
【札記】:整理者的意見頗有可商。第一,整理者指出,簡八、簡九的「簡文前後皆無所承」,且「七機」僅見「獄」、「威」、「□」、「怲」、「罰」五事。按,「獄則興」等五句是一種「因則果」的句法,在「則」前的是原因,「則」後表示結果。簡八的首尾完整,簡末殘泐一字,讀作「好□」,這是因,下接簡九上端殘損處,若補「則」云云以表示結果,句法就完整了。此外,簡九上端原有的「則民作亂」是果,前面也可以補若干字以說明原因。如此則兩簡的內容可以銜接,而「七機」雖不完整,也基本可以理解了。第二,所謂「七機」,整理者以為「皆為從政者日常面對,且最易產生變化之關鍵」,此說大抵不錯,但有點不著邊際。其實,簡文「七機」指的是為政者的七種不當措施以及所招致的七種不良後果。應當指出,簡文列舉的不當措施,如獄、威、罰等都偏重嚴刑峻法,這是儒家所反對的。儒家主張「為政以德」,主張以身作則,如《論語‧為政》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郭店《成之聞之》也說:「威服刑罰之屢行也,由上之弗身也。」[5]因此,簡文「七機」的用語與價值判斷應當都是負面的,這是考釋簡文的前提,也是通讀簡文應有的基本認識。第三,「七機」既然都是負面的,簡文的考釋與理解當然必須相應調整。首先,「獄則興」可以讀為「獄則營」,興、營二字古音蒸、耕旁轉可通,西周成王時期青銅器《何尊》銘文「惟王初營宅于成周」的「營」以及上博楚竹書《孔子詩論》簡二八「青蠅」的「蠅」都從興聲可證。[6]另外,本書《容成氏》簡十八「中正之旗以熊」的「熊」字從水,興聲,李零引《周禮‧春官‧司常》讀為熊,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營,指營私,如《說苑。至公》:「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則不營私家。」[7]簡文是說,為政者如果以監獄作為統治的工具,就會造成官員營私舞弊。其次,「□則失眾」,缺釋字整理者以為「從水,其右旁有異於西,暫缺釋。」按,右旁從「舟」,見《包山楚簡》簡二七六「受」字所從。[8]此字從水,舟聲,可以讀為輈張、譸張,訓「誑也」,見《尚書‧無逸》。[9]簡文是說,為政者如果欺誑不實,就會失去民心。其次,「怲則亡親」,整理者引《說文》「怲,憂也」與《詩‧小雅‧頍弁》「未見君子,憂心怲怲」為說。但,何以君子心中煩憂,人民就不親附?這點似乎費解。其實,此字可以讀為「梗」。《方言‧二》:「梗,猛也。」[10]《廣雅‧釋詁》:「梗,強也。」[11]簡文是說,為政如果剛猛強悍,人民就不親附。最後,簡九對於「七機」作了總結,整理者讀作「凡此七者,政之所治也。」按,上文已經指出,「七機」的用語與價值判斷都是負面的,則讀作「政之所治」,意指七機能使政治清明,顯然是不妥的。簡文應當改讀為「政之所殆」。殆,危也。《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12]用語與簡文類似,可為旁證。
5簡九:「志氣不旨」
【札記】:旨,整理者以為「或讀作稽,用為啟。」未徵引書證,也沒有進一步說明。按,「志氣不稽」或「志氣不啟」都迂曲難通。此字是「達」字的省體,又見郭店《忠信之道》簡一:「不訛不達,忠之至也」。[13]這兩處簡文都省略了一般「達」字所從的「辵」,但郭店的主要形構不省,這裡卻省改了主要的筆畫,遂不容易辨識。達,通也。「志氣不達」就是「志氣不通」,也就是情志不暢。《呂氏春秋‧重己》說:「理寒則氣不達」,又:「中大鞔而氣不達」;[14]另外,《古樂》也說:「民氣鬱閼而滯者,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15]簡文雖然殘缺,對照先秦文獻,基本文意還是可以理解的。
6簡十二:「敦行不倦,持善不厭,唯世不□,必或知之」
【札記】:整理者以「唯世不□」文意待考,並指出:「揆諸簡文,『敦行不倦,持善不厭』當為從政者勤政愛民所恪守不渝者。『唯世不□』宜與『敦行不倦,持善不厭』攸關,故其後得復強調云『必或知之』也。」按,「唯世不□」的「唯」當讀為「雖」。缺釋的字左旁從人,右旁上從臼、下從戠,應當就是「識」的異構。臼,古音職部;戠,幽部,[16]可能是音近疊加聲符。簡文讀作「雖世不識」,意思是說,君子敦行不倦,持善不厭,一般人雖不知道,但必定有人瞭解他。或訓「有」,先秦古書習見。
7簡十五:「毋□、毋號、毋佟⑽阖潯
下一篇:探析真骨傲霜: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