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楚文字中的“雺”之探讨
竹书《易·夬》释文云:九晶(三):藏(壮)于頄,又(有)凶。君子夬夬,蜀(独)行遇雨,女(如)雺又(有)𥖣(厲),亡(无)咎。
本句帛书《周易》作:“君子缺缺,独行愚雨,如濡有温,无咎。” 今本《周易》作:“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雺”,注释云:“《尔雅》:‘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郑樵注:‘雺,即蒙也。’”
按竹书《周易》中的“雺”即“雾”字,传世文献又作“蒙”“霿”“瞀”等。《说文》:“雾,地气发天不应,雺,籀文省。”《释文》:“雺,或作雾,字同。”《五经文字》:“霧,雺,雾,三同,并莫侯反。上《说文》,中籀文,下经典。”《玉篇》:“雾,同雺,天气下地不应也。” 《释名·释天》:“雺,蒙也,日光不明,蒙蒙然。”《书·洪范》所举的气象征兆中就有“蒙”, “蒙”是一种咎征。其云:“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云:“今文‘蒙’作‘雾’。《史记》曰:‘曰雾,常风若。’《汉志》曰:‘霿,恒风若。’应劭曰:‘人君瞉霿鄙吝,则风不顺之也。’”‘雾’字《汉志》、《续汉志》引《大传》作‘霿’,《文献通考》引《大传》作‘雺’,《宋书》、《隋书》作‘瞀’,皆三家异文,实一字也。”
簡文中的“雺(雾)”有两种释读。其一,可依帛书和今本读为“濡”。“濡”、“雺”二字一为日纽,一为明纽,声属准双声,又都属侯部叠韵,古音极近,可以通假。“雺”从“矛”声,从“矛”之字可与“濡”相通。如《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释文》:“柔本亦作濡。” “濡”,沾湿。 簡文“女(如)”同今本“若”,皆为语气词。《易·大有》:“厥孚交如”,孔颖达疏:“如,语辞。” 竹书《易·大有》作“厥孚洨女”,“女”亦用为语辞。“𥖣(厲)”,孔颖达疏:“危也。”今本作“愠”,帛书作“温(愠)”。“愠”,《易·夬》陆德明《释文》:“恨也。”“愠”,“厲”皆有不顺之意。言虽有不顺,但终无咎害。
其二,可如字读为“雾”。简文当断句为:“九晶(三):藏(壮)于頄,又(有)凶。君子夬夬蜀(独)行,遇雨女(如)雺,又(有)𥖣(厲),亡(无)咎[1]。”“独行”,指三独应上六。王弼注云:“夬为刚长,而三独应上六,助于小人,是以凶也。” “如”同“与”,或为语辞。“遇雨如雾”指三、上六阴阳相遇,感而成雨雾。《淮南子·天文训》云:“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雨”“雾”皆为阴阳相感而生,且同为咎征。《象传》云:“‘君子夬夬’,终无咎也”,孔颖达疏:“众阳决阴,独与上六相应,是有咎也。若能‘夬夬’,决之不疑,则‘终无咎’矣。”以上两种释读,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因读“雺(雾)”已可通达文意,无需再破读为“濡”。
下面我们来看楚帛书中可能与“雺”有关的一个字。
楚帛书甲篇云:山陵其废,有渊厥汩,是谓李。李岁囗月,入月七日、八日,囗有 亡(从雨)雨土,不得其参职。
字的释读很有争议。就我们所见大致有四种说法。多数学者都释为“電”。如曾宪通先生云:“帛文从 ,与《说文》電字古文作 同[2]。” 安志敏、陈公柔先生释“雷[3]”。李零先生认为系“雺”字之残,帛文“雺亡(从雨)”当读作“雾霜[4]。”刘信芳先生倾向于释“臾(从雨)”,认为“臾(从雨)霜”即“霣霜”,《春秋公羊传》有云:“霣霜不杀草[5]”。
细审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93年)所附红外线照片,该字图版清晰,字形完整,未见有残缺的痕迹,但字形下方笔画粘连,不易辨认。目前所见以红外线照片为依据的摹本,《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作 。《长沙楚帛书文字编》作 。下面我们以之为参考,来分析以上四种说法。
“雷”本从“𤳳”得声。“雷”西周金文作 ,信阳楚简作 ,包山简作 。帛书字形与之有别,当不是“雷”字。
下一篇:帝王诗、帝王气象及专制情结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