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简“寺也,文王受命也”应接在第七简的后面,释作“诗也,文王受命矣”,可以看作是对第七简的回顾性总结,意思说第七简所说的“怀尔明德”及“有命自天,命此文王”都是讲文王受命的诗。文从字顺,语义连贯,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二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诗论》有关“文王”的几支简体现了以“仁德”、“仁政”说诗的内在解诗言路,其对“仁德”及“受命”的看法与《礼记·中庸》及《孟子》等传统思孟学派的作品在思想上关系密切。同时就“文王何以受命”及“文王之德”等话题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在先秦,提及“文王受命”的,除《尚书》、《诗经》等典籍外,诸子当中,以儒家为主,此外仅见于《墨子》在《天志中》、《天志下》、《明鬼》、《非命》等篇。但《墨子》以文王之爱证“兼爱”,以“文王受命”证有鬼,与儒家以文王之“仁”、“文王受命”来提倡德治有本质的区别,故可不论。下面我们兹以《礼记》、《孟子》、《荀子》等儒家著述为中心作一个统计。
《礼记》提及“文王”31次,分别见于《檀弓》1次,《文王世子》13次,《大传》1次,《乐记》1次,《祭法》2次,《祭义》3次,《中庸》4次,《表记》2次,《缁衣》3次,《大学》1次。但言及文王以仁德得天下、治天下的,全部集中于《中庸》、《表记》、《缁衣》、《大学》等篇。《隋书·音乐志》引梁人沈约语:“《礼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其说可信。再看《孟子》,其全书称引文王35次,反复称道的就是文王如何以仁德治天下,在《万章上》中,孟子与万章讨论了如何能受命的问题,也认为行仁德可受命,唯天能受人以天下。再看《荀子》,全书称引文王17次,只是在《议兵》篇中言及文王以德而伐崇,其余则没有将文王与仁德直接联系在一起,甚至于书中有5次言文王诛伐,以强调法治的重要与合理性,与《中庸》、《孟子》等绝然不类。
庞朴先生在《上博藏简零释》一文中曾举证上博《诗论》简“诚×之也”的句式不见于传世文献,仅见于马王堆帛书《五行》,并推测“《诗论》与《五行》,莫非是同一时期的成品?或者,更是同一学派的文章?乃至,竟然便是同一手笔?”[2]
《诗论》第10简论《关雎》是“以色喻于礼”,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的论述有相似之处,对此饶宗颐先生有论[3]。兹引帛书《五行》的相关内容如下:
“喻而知之,谓之进之”,弗喻也,喻则知之矣,知之则进耳。喻之也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弗得,寤寐思服”,言其急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言其甚急也。如此其甚也,交诸父母之侧,为诸?则有死弗为之矣。交诸兄弟之侧,亦弗为也。交诸邦人之侧,亦弗为也。畏父兄,其杀畏人,礼也。由色喻于礼,进耳。
下一篇:浅析楚简《恒先》首章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