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探讨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编辑:sx_zhangjh

2014-06-04

探讨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总结了我国构建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构建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构建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CO2,CH4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农业生产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又具有汇集和转化温室气体的功能,同时其过程还要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农业已成为人们探索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实现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石化农资产品使用减量化,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进行保护性耕作,充分发挥农作物、林木和草地植物的碳汇潜力和价值,减排增汇,既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气候和改善环境,又能提高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进行了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对我国的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索探讨。

1 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 构建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英国2003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其引伸概念低碳农业(lowcarbonagriculture)是指农业生产与经营中排放最少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最先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是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因果链,只有构建低碳农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进程,可将农业发展历史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工业化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相应地按照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以CO2为主)排放多少,即碳经济概念,则可将农业发展历史划分为低碳低效农业发展阶段、高碳高效农业阶段和低碳高效农业等三个阶段。低碳低效农业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阶段,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维持原始生态环境,没有工业化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农业生产低碳(排放)和低效率。高碳高效农业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传统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高碳排放工业产品为主要特征,农产品单产获大幅提高,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我国农业体现高碳高效率。低碳高效农业发展阶段即我国今后构建的现代农业阶段,要求保持传统农业的高效率,从而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需求,同时,还要进一步减排温室气体,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几代领导人和人民大众60年努力奋斗的目标。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还系统提出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及未来需要探索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高碳高效农业转向低碳高效农业。并且,过去的原始农业也是低碳农业,这不是我们所需求的农业,因此,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低碳高效农业。

1.2 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低碳高效农业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友好型农业。简言之,它是高综合效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经济模式。它是人类继传统工业化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满足人类需求后,进一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传统工业化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战略,这种发展能够有效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不会造成生态环境退化。

2007年12月,中国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

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国家综合战略举措。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国际视野和现代理念,注重借鉴汲取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先试赶闯,创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

1.3 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维护国家声誉和体现国际责任的要求。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构建低碳农业是一场涉及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未来的事业,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中国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体现对全球农业发展作贡献和尽责任及义务的要求。

200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维护第三世界发展权和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方面走在世界的前沿。从1995年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通过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围绕包括低碳农业在内的低碳经济世界博弈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并将对今后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不言而喻,我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工作,工业系统固然要勇挑重担,但是,“三农”工作系统同样责无旁贷。这是因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

2 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但也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2.1 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如土地总量较大,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仅0.085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为了应付日益膨胀的人口增长需求,我国过去采取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我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是土地利用改变,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和降低了森林、草地植物的碳汇功能。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石化燃料的燃烧。2006年中国共减少耕地67.4万公顷,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只有1.218亿公顷,已逼近1.2亿公顷的“红线”;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38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45.2亿吨,且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全国沙化面积达173.97km2。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我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二是土地利用与施肥方式不合理。天下论文网为了追求农产品单产,提高农地复种指数,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农田土壤退化,土壤中有机碳大量丢失排放,引起农业生产报酬递减,进而造成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害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大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恶性循环。同时,施肥方式不当加剧了温室效应。如大量施用石灰和尿素已成为CO2的排放源。向土壤中施用石灰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作物生长;但是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也导致大量CO2的损失。

三是草地过度放牧。我国草地总面积的大约90%存在着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沙漠化、盐碱化的草原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3,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迅速增加。严重降低了我国现有的4亿平方公里草原的碳汇功能。

四是农业灌溉方法不当。占我国有效水资源利用量77%的农业用水未采用节水灌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加上大量施用化肥、牲畜粪便有害排放等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以保障生活和农业用水,这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降低了农业碳汇功能。

2.2 农业生产废气大量排放科学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与经营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其中农业生产的废气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

一是畜禽集约化养殖、水稻种植、肥料施用以及农业秸秆燃烧等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据估算,2000年农业源排放甲烷占我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

二是农村乡镇企业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2001~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2006年的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1.56亿公顷,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由于农用动力机械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且油品质量也低,所以农用动力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