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angxl
2013-11-14
【摘要】其它社会学论文:多民族杂居村落社会的民族团结研究怎么写呢,请看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摘要: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西马场村落社会场景分析入手,围绕现期该村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其民族关系的要素开展调查,发掘其杂居村落异质性社会形态下民族关系向好性因素所在以证实该村民族团结的真实性特征。
论文关键词:西马场村;民族团结 ;调查分析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西马场是一个行政村,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该村由两个社组成,相当于两个自然村落。全村共有194户,869人,在河湟地区属于较大的行政村。2008、2009年该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获此殊荣后,笔者对西马场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力图解读该村是如何形成的民族团结进步集体,分析这个多民族杂居村落所呈现的良好民族关系具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因为成熟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理论。通过对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期找到在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团结的一些普适价值供读者参考。
二、西马场村杂居格局的形成
西马场村距门源县城7公里,平均海拔2950米,面积3.7平方公里,全村有汉(11.5%)、回(65%)、藏(13%)、蒙(7.5%)、土(3%)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8.5%,回族人口居多。全村的传统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半农半牧。追溯西马场杂居格局的形成,从《门源县志》上不难看出:门源在秦代为羌人故地,两汉、三国为西平郡辖地,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五国属地,南北朝时期为鲜卑族吐谷浑人牧地。隋唐时期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宋时为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角厮罗等地方政权和宋王朝交替统治。元代为章吉驸马封地,属西宁州管辖。随同蒙古军队东来的部分“西域亲军”,屯耕牧养留居门源。明代归西宁卫控制。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牧地。清雍正二年,清军平定罗布藏巾丹叛乱后置大通卫。19世纪初从外地迁来一部分汉、回、土等民族先后在大通河两岸定居,专门从事种植业。1953年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笔者相较于《门源县志》所记载,多番求证于西马场村中年迈的老人,据村中回族老人回忆,他们居住在该村已经超过了三代,在他们定居在这个村子之前,已有零星的藏族和蒙古族游牧于此。而据另外一位村中的汉族老人回忆,他们进入这个村子开垦土地的时候,还有几户从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迁来的土族人也随后迁入。在与村中一位藏族老人下棋的同时也从其口中正好印证了前两位老人所说的不争事实。
三、西马场村民族关系和谐的表现
(一)村委会重视民族团结的体制和机制建设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长期以来,该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以加强民族团结为主线,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为着力点,努力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工作落在实处。2000年被县为定贫困村。村两委班子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就是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倡导各民族团结一致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紧紧围绕“稳定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劳务产业”的总体思路,带领各族群众着力培育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一村一品”的特色种植路子,2009年,全村种植优质牧草800亩,“小荚豆”120亩。同时,积极发展农区养殖业,全村建起60平方米的畜用暖棚85幢,饲养优良品种奶牛127头,年产牛奶72.6吨,养羊1600只。有牛羊育肥贩运户45户,年育肥贩运牛310头,羊3500只。仅牛羊育肥贩运纯收入达70余万元。同时,依托“阳光工程”,组织村里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截至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二)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在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收入的差异。不同民族经济结构的差异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可能会引起民族整体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关系也会在不同的经济格局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马戎教授指出:“当我们来到民族(族群)混居地区时,首先需要考察一下当地不同民族在历史上是否有着不同的经济活动传统,这些传统在今天是否得以延续,在今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还是劣势。”
1、从民族经济结构特征看来可以得知,在西马场,回、汉、土三个民族主要依托北山灌渠的优势发展农业,以青稞和油菜的种植为主,回族发展的特色农业“鸡腿葱”的种植扬名省内外。但是随着西马场村人口的增加,其宅基地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使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二者之间形成了矛盾。许多家庭为谋求生计发展多种经营,譬如:汽车运输、包工、外出务工、个体户以及饭馆农家乐等,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依旧存在,但是发展多种经营已经替代了农业成为西马场村的家庭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生活方式。藏族、蒙古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藏蒙群众在依赖农牧业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走出家门搞副业。
2、从经济上的互补跟参与市场资源竞争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可以得知西马场村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手工业、服务业、商业等为补充的经济结构特点,但是各民族因历史传统、居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又各有侧重。随着经济结构市场化的转变,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主导产业不再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而是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例如回族不再仅仅依靠农业提高收入,而更多转向商业,如运输业、牛羊肉生意、木材买卖等,藏族、蒙古族则注重对草场资源的利用,发展畜牧业。以农业为主的西马场村,不管是民族内部,还是民族之间,尽管有贫富不均现象,但是差距并不悬殊。但是,近年来在利用有限资源和共同市场环境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既互惠又竞争的矛盾关系,对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和谐相处有一定影响。互惠的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加工业和牛羊肉贩运等方面。藏族、蒙古族利用草场资源,放牧牦牛、绵羊等牲畜,回族擅长生意往来和市场运作,这样他们就利用畜牧业资源收购和外销羊绒,以及牛羊肉加工等商业活动。这种互惠、互补的经济互动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标签:其它社会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