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谈谈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编辑:

2014-02-27

(4)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梁惠王下)

(5)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滕文公下)

(6)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离娄上)

“是”之例如:

(1)若封须句,是崇嗥、济而修祀、纡祝也。(左·僖21)

(2)若取之,是无申、吕也。(左·成6)

(3)右师反,必讨,是无桓氏也。(左·成15)

(4)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左·昭19)

近现代用“那”,例如:

(1)然小弟性命还是小事,若此风声一露,那小姐性命也不可保了。(二·29)

(2)我若记不的了那书,那玉皇还要我做甚?(醒.42)

(3)倘若你作的文章不好,反倒不及他们,那可就不成事了。(红.115)

(4)前面万全山,若遇见个打梦(闷)棍的,那才是早(糟)儿糕呢。(三·24)

(5)他若是持刀威吓,那就不是侠客的行为了。(同上29)

第五,某些条件分句可以分析为判断句的主语。例如:

(1)若兴诸侯,以取大罚,非慎之也。(左·成2)

(2)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左·成12)

(3)若虚其请,是弃善人也。(左·成16)

(4)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左·襄27)

(5)彼若谋害楚国,岂不为患?(左·襄28)

以上诸例中的语气词“也”和判断词“为”“非”等表明了它们的判断句的属性。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85)是这样定义判断句的:“判断句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向熹(1993)的定义是:“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两家的表述稍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判断句的主语必须是事物或者是可以指称的事件或属性。事实上,指称性并非判断句主语才具有的属性,而是所有主语都具有的属性。据曹逢甫(1979)的介绍,E.L.Keenan (1976)谈到主语有三十多个特征,他认为这些特征是普遍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语比宾语及其他成分更具有指称性。只是由于判断句的特殊属性,即,用于断定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同属一物或属同类,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判断句主语的指称性,因为如果判断句的谓语是某一事物的话,和它具有同一性或同类性的判断句的主语也必然是某种事物。如果这个主语是VP,那它一定是指称性的VP。

条件分句的VP何以会有指称化的倾向?这种指称化的倾向从何而来?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吕叔湘(1942/1990)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

窃谓动词之所表诚为作为,而动词之运用亦复多方。有述事之辞,作为迳接能为,动作之面相显然;有指事之辞,所指为祈使、愿欲、得能、乃至较比、假设、庶几之对象,则其事类皆蓄而未发,浑沦有类名物。

在所列的“浑沦有类名物”的“指事之辞”中,假设便是其中之一。吕叔湘先生是在讨论否定词“毋(勿)”的用法时谈到这个问题的。他认为,“用毋之句,其动词皆可作名词观”。@陈平(1988)指出:“现代语言学的调查证实,名词与动词存在于古往今来的所有语言之中。就最典型的事物而言,他们都占据一定的空间。行为动作则与此不同,他们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时间方面。”假设句条件分句虽然以VP为常,但其中的VP明显不具有时间性,不会占据时间。因为假设的条件是虚拟的,非现实的,在说话之时,它们只存在于意念之中,因此“蓄而未发”“浑沦有类名物”。

本文认为,条件分句VP指称化的根源在于假设句的论断性。从表达功能上来看,假设句不是对事

实的陈述(叙述句)或状态的说明(描写句),而是对于事理的论断(论断句)。在论断句中往往需要对事件进行指称,因而论断句中前件的VP大多具有指称性。

假设句的另一个语义特征是论断性。假设句的语义特征根据句子的表述功能,可以把句子分为叙事句、描写句和论断句等几种类型。叙事句叙述事物的动作或变化。描写句描述事物的情状。论断句说明事物的属性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论断句一般不用于陈述事实,而用于表示认识的结果。论断句还可以分为两类,即论述句和判断句。论述句用于论述和说明各种关系,如假设、条件、转折、目的、因果等等。通行语法体系中所谓的复句除表示并列、承接、和选择、递进关系的一部分可以归入叙述句和描写句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可以归入论述句的范畴。假设句是论述句中的一类,具有很强的论断性。假设句从不用于描述事实,只用于论述和判断。

注释:

①本文认为,假设句的语义特征是古今一律的,因此所用例证既有古代汉语之例,也现代汉语之例。现代汉语例证均来自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不一一标明出处。古汉语例证书名一般用简称:《尚书》(书)、《左传》(左)、《论语》(论)、《孟子》(孟)、((国语》(国)、《荀子》(荀)、《韩非子》(韩)、《红楼梦》(红)、《醒世姻缘传>(醒)《:三侠五义》(三)、《二刻拍案惊奇》(二)。

②此据朱德熙(1988)。用名词化形式表示假设,除汉语之外,还可以在科因耐希腊语( Koin e Greek)和许多汉藏语里找到例证。

③“筑室反耕”是古人围师久留之法,此句意为:若筑室反耕,则宋必听命。

④这里的“毋”包括了“勿”。引者注。着重号原文所有,照录。

⑤据本文的研究(参见第二章第一节),汉语假设句的条件分句在商代是以用“勿”(或“勿”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弓”)为常的,极少例外。这也可以作为条件分句指称化的一个旁证.

⑥本文对于句型的划分参照李佐丰(2005)。

相关推荐:

现代文学论文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