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末伦表演形式的演化反观艺术起源学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壮族民间曲艺的末伦除了与三弦、天琴等乐器联姻,而且还进一步推动了壮族戏剧的发展。这方面代表性的例子即为“靖西壮族提线木偶戏”(又称“靖西呀嗨木偶戏”,因其‘呀哈嗨’为衬腔而得名),该戏即以民间曲艺末伦为底本,结合中原的木偶艺术最后形成具有壮乡特色的戏剧,据称形成于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部将张天宗率部南下广西在那签(今靖西旧州)定赋建宫时期。在这个晚一些出现的艺术种类“呀嗨木偶戏”身上,可以看到几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首先,与民间曲艺末伦同三弦、天琴的联姻一样,曲艺末伦与中原的木偶艺术的结合,都极有说服力地证明:每一种艺术种类在形成过程中都会具有交互性,它会吸收邻近艺术种类的许多传统或者新生的技艺,从而融合它们艺术特征,于是越往后发展,其自身原本的初始面目就愈加模糊。其次,“呀嗨木偶戏”该戏的形成,离不开末伦已营造好的“巫—艺”文化氛围,这为了艺术起源“巫术说”作为艺术起源最直接的原因提供了一份文化证据。而与此同时,该戏的衬腔,如“下甲末伦调”的开头叹词“哎”和结尾叹词“唧呀业”,又让我们看到了劳动在艺术起源中的余影,因为曲艺衬词的渊源就是远古时代先民们为了协调动作、鼓舞人心而发出的有强烈节奏而缺乏旋律性的歌呼声。如《淮南子?道应训》就提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岭表纪蛮》记载,“僮人(壮人)群体农作,尤喜合唱,谓之‘唱朗’。‘唱朗’乐及无穷,虽疲,弗觉也”,说的也是劳动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艺术的“巫术说”阶段,其实就是在艺术创作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过渡阶段。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如同生物界的鸭嘴兽,作为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它恰好处于形成高等哺乳动物的进化环节,它已属于哺乳纲,但又保留了能生蛋等爬行动物的重要特性,尚未进化到纯粹的哺乳动物。“巫术说”阶段的艺术保留着“劳动”这种更为根本的起源原因,但巫术已经呈现出了许多艺术逐渐开始自觉的迹象。或曰,劳动是艺术起源的准备期,而巫术已经进而进入了艺术起源的酝酿期。“呀嗨木偶戏”的唱腔调高的控制,也是依据唱师嗓音条件而定的,调高范围在D至G宫系统内,好的唱师还能唱至升F至G宫系统内,各乐器也是跟随唱师唱腔而调高定调⑧。这显示出融巫师和艺术家为一身的唱师,在其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自身的主体性,其不再只是执行和传达神意的工具,而是具有能动力量的主体。在此,艺术的重要特征逐渐显现出来:艺术家本身自由的创造性、主动的表现性。
相关推荐:
下一篇:戏剧论文:如何培养戏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