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药卫生

关于两种不同培养方法对破骨细胞ATPase a3基因表达和骨吸收活性的影响

编辑:

2012-12-05

3.1 OC形态观察 新生大鼠机械分离的细胞数量较多,均匀平铺。培养1h后,大部分未贴壁细胞被M199冲走,此时可见到玻片上多核OC。4h后细胞形态清晰,表面有微绒毛,呈伪足样运动,细胞外形不断变化,部分细胞之间纤维样突出连接(图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充分伸展,体积变大,核仁清晰可见。但培养24h后,大部分OC细胞壁增厚,核固缩,微绒毛消失。含1,25(OH)2D3诱导剂的大鼠骨髓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板后,4h见细胞均匀分布于培养板底部,呈短梭形贴壁生长。诱导培养6d时,可见体积较大、多核(3~10个)的OLC,呈圆形、多角型等多种形态,时有细胞突起向外延展,胞质密度较低,细胞核或集聚在细胞中央,或散在细胞周边,核内可见1~2个核仁不等(图2),周围的单核细胞不断融合在较大的OCL中,细胞核逐渐增多,与机械分离培养4h的OC相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OLC数量递增,8d时达峰值,后期细胞开始空泡变性,细胞裂解碎片增加,细胞核呈现固缩、碎裂,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

3.2 TRAP 染色 TRAP染色是鉴定OC的特异性酶学染色方法,TRAP染色阳性(TRAP+)为:细胞质染成红色或酒红色,细胞核不着色。机械分离的细胞培养4h后可见到典型的TRAP+的OC,培养8h、10h与4h相比较TRAP+的OC数量没有显著差别(P>0.05)(见表2),但到10h时OC细胞萎缩,空泡变性明显(图3)。诱导培养第6d开始,可见多核TRAP+细胞,之后TRAP+的细胞逐渐增多,出现较大型的多核细胞,并在第8d数量达到高峰(图4),与其它时间组差异明显(P<0.01),11d时TRAP+细胞减少,细胞着色逐渐变淡,颜色转晦暗,第14天TRAP+细胞完全消失。(见表3)

图1 机械分离培养 4h,表面有微绒毛(小箭头),细胞之间纤维样突出连接(大箭头)。(倒置显微镜×200) (略)

图2 诱导培养第6天,单核细胞之间,出现体积较大、多核OLC(箭头)。(倒置显微镜×400)(略)

图3 机械分离培养 10h,TRAP染色阳性,OC空泡变性(小箭头)。(TRAP染色×200) (略)

图4 诱导培养第8天,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细胞(燕尾箭头),单核细胞核增多,体积增大(三角箭头),TRAP+的单核细胞(白色箭头)。(TRAP染色×200)(略)

表1 各基因引物序列及片段大小(略)

表2 机械分离法不同时间TRAP+ 细胞个数(略)

不同培养天数之间比较P>0.05

表3 不同诱导天数TRAP+ 细胞个数(略)

不同培养天数之间比较,※P>0.05,△P<0.05,▲P<0.01

3.3 骨吸收功能观察 骨片上吸收陷窝是OC骨吸收的直接结果,其陷窝数量、大小和深度直接反应OC骨吸收的能力。机械法培养24h的骨片甲苯胺蓝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吸收陷窝呈蓝紫色圆形、椭圆形、腊肠形等多种形态(图5),边界清楚,部分出现穿凿样改变。而诱导培养8d时,在骨片上发现少量呈蓝紫色小陷窝,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陷窝的数量、深度均增加,12d时可见大量的吸收陷窝(图6)。经扫描电镜观察可清楚识别骨吸收陷窝,成熟的OC骨吸收陷窝较OLC深,底面粗糙,可见有纤维样基底(图7),但是相同面积大小的骨片上,诱导12d的骨陷窝数量明显多于机械法。机械法培养24h的骨吸收陷窝比诱导培养8d形成的骨陷窝面积略多,但远少于诱导12d形成的骨吸收陷窝面积。同时机械法产生的吸收陷窝的个数多于诱导8d,远少于诱导12d的数量。(见表4)

表4 不同培养条件骨陷窝的个数(个)和陷窝面积(略)

标签:医药卫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