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15
医学术语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创造的,相对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低,故文字混乱、错别字、生造字及使用不当的简化字时有发生,记者、编辑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对医学科技不甚了了,而且采写时着重新闻稿件宏观层面内容和质量的把握,对微观层面的文字书写不够重视常常出现错别字。如“副作用”写成“付作用”,“缝合”写成“缝和”,“枸杞”写成“狗杞”等。
如“昨日,24岁的女教师看着代吉告诉记者,刚到武汉时,由于坠氧的原因,更尕求培每天要比在青海多睡一两个小时,但很快他就习惯了。”这句新闻表述中,“坠氧”其实应该是“醉氧”。醉氧是由于人的机体适应高原地区低氧环境后,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再次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嗜睡、胸闷、头昏等症状,会产生一种所谓“ 脱适应反应”或称“低原反应”。在医学上俗称“醉氧症”。即是报道中提到的更尕求培“醉氧”了。如果我们联想到“醉酒”,就能记住这个术语,不会错成“坠氧”了。
又如“昨日一大早,她在武汉普爱医院被诊断为过敏,过敏源正是她钟爱的高档护肤品。”这句新闻表述里的“过敏源”一词,常常是因为误认为指过敏的来源而错成了“过敏源”,正确用法应为“过敏原”。理解过敏原我们首先得了解常常在检验报告单上看见的另一个词——抗原(antigen,Ag)。抗原是指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比如病毒、花粉、疫苗、青霉素,上例中的“护肤品”等。在机体摄入抗原,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俗称过敏。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抗体产生并导致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俗称过敏原。简而言之,过敏原中的“原”是指能使人体过敏的抗原性物质,是一种抗原,不是指某个根由或来源。
规范使用 少犯错误
医学术语的命名是遵循术语命名原则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字词都不能随意更改或取代,应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为准。如解剖名词的命名原则是:部位或者器官的定语在前,形态和性质的定语次之,动作定语应紧靠名词。例如:胆总管不宜写成总胆管,肛提肌不宜写成提肛肌等。
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谈到青少年牙齿矫正,容易将“错牙合”误为“错颌”。根据医学名词解释:颌,是指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等。上部叫上颌,下部叫下颌。与此相关的都用“颌”表述,如上颌牙、下颌牙、颌骨、颌面部、颌下腺等。这些术语的“颌”用“牙合”反而错了。牙合,即上颌牙与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随着下颌位置的变换,上、下颌牙接触的关系也有不同,如牙尖交错牙合、前伸牙合、侧牙合等。出现异常接触则就是错牙合,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牙齿不整齐”,需要矫正。当然,专业上所说的“错牙合畸形”涵盖的范围比我们通常说的“牙齿不整齐”要大得多,包括了由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等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各种畸形。也就是说,颌是指客观的组织器官,而牙合是上、下颌牙之间接触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牙合字由“牙+合”构成,即形象地表示了上、下颌牙合在一起了就是“牙合”,新闻中医学术语差错的避免这样想估计就不会再错了。
常言隔行如隔山,当我们写文章涉及到专业术语时候,应谦虚谨慎,多查询少犯错。特别是多查《辞海》,一般的常用专业术语《辞海》基本上都收录了,对于相关专业不熟悉的我们是个很好的帮手。如果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查阅相关专业词典等工具书,比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或者向相关专业人士请教,既可以学知识又可以少出错。
相关推荐:
标签:医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