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金融研究论文

论传统农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创新

编辑:sx_chenl

2016-10-07

本文讲述了关于传统农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创新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缓解中国农村企业和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不但要改革农村信用社,还要改造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现有银行;不论是改造现有银行,还是新建民营银行,都必须努力实现产权明晰、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完善。

[关键词]传统农区/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发展

2003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有机构34,846个,存款余额2.4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72万亿元人民币(http://www.cbrc.gov.cn/yaowen )。在较多地区,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政府就致力于农村信用社体制的完善,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倡导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求资金平衡,并直接贷款到农户[1],然而,直到21世纪的今天,农村信用社还一直在为强化管理、信贷决策的合理性和解决不良贷款方面而劳作。2003年6月27日,中央政府颁布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从而正式启动了以明晰产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经过了在8个省市1年的试点以后,中央政府又于2004年8月17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发[2004]66号),意在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促进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然而,这种改革意图是否能够实现,是否有利于促进城乡金融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是否有利于农村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是值得深入研讨的。为此,我们对传统农区的河南RZ市农村信用社和山西CZ市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研,主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的取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并对为促进“三农”发展所应采取的农村金融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传统农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业务特征

在对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后表明,农村信用社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负债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资本金补充滞后并存。为防范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在合理的水平,随着负债的增长,资本金也必须相应持续地增长,但是,与全国农村信用社领域在资本金补充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致,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也没有建立起持续性补充资本金的机制。RZ市农村信用社,在存贷款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股本金的增长还出现徘徊局面(表1)。2003年,RZ市农村信用社股金还出现大幅度下降局面,因而2004年6月底的股金总余额还低于2002年底的水平(图1)。

市场需求迅速膨胀与业务发展创新不足并存。随着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贷款需求迅速膨胀,农村信用社超负荷运转,存贷款比率过高。就RZ市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比率而言,虽然近年来持续下降,但2004年6月底仍然高达104.2%(表1)。同时,农村发展对其他业务的需求增长也很快,金融产品创新需求增加。从金融发展理论角度分析,现阶段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快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在追随需求的发展,并且还远远没有跟上这种需求的发展,金融业务发展创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需求,这一点,在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整体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还不能提供通存通兑这种基本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的发展严重滞后,业务多样化严重不足,收入结构不合理,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表2),手续费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占比很低。

金融业务发展网络化要求与信用社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并存。金融业务发展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是当代金融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从长期来看,它带来的是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和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虽然实现了储蓄和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化,但是仅仅停留在单机操作,没有实现网络化、系统化,网络化带来的效率提高没有在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体现,也制约了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整体业务创新能力的提高。

4.金融业务现代化与专业化发展要求与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综合能力发展不足并存。信用社的综合发展能力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业务营销与拓展能力、风险管理与防范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等,它与农村信用社的人员整体素质、基础设施的配置密切相关。

现代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随着金融电子化步伐的加快,新业务、新知识层出不穷,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知识,还要求掌握计算机和法律知识。由于受区域和人缘关系的影响,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现有人员的构成格局,带有近亲敷衍用人方式的痕迹。加之在在职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的条件差,员工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制约了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和发展,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同时,冗员问题突出,绩效较低。从表4可以看出,RZ市农村信用社绩效显着低于CZ市农村信用社的绩效。若以存贷利差2%、每个农信社的员工分摊的成本为3万元计算,每个员工至少必须发放150万元的贷款,加上保证金、备付金和呆坏帐,必须吸收200万元存款。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而言,RZ市农村信用社是没有达到财务上可持续发展规模的。CZ市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具备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CZ市农村信用社经营指标基本正常,2001年以来还能保持正的资产利润率(表5)。

注:成本率=营业支出/营业收入×100%

费用率=营业及管理费用/营业收入×100%

资金成本率=营业支出/月平均存款余额×1000‰/12

存款付息率=利息支出/月平均存款余额×1000‰/12

贷款平均利率=利息收入/月平均贷款余额×1000‰/12

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100%

高成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信用社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缺失并存。现阶段,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均出现前所未有的业务高成长,但这种高成长所具有的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征并不突出,重要原因在于这种高成长仅是短期的经营性优势战略设计的产物,缺乏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规划,以及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这种战略规划的策略性措施。

6.金融业审慎发展要求与信用社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并存。完善的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是金融业审慎发展的基本要求。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主体部分是农户、各类微型和中小型企业,不但承贷能力普遍较弱,而且商业贷款过程中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不健全,不能完全依靠可以编码的各类信息来评价这些客户群体,也不能完全按照商业贷款要求来发放贷款,贷款风险控制较难。目前,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一套有利于贷款风险控制的贷前审核制度,但贷后的跟踪管理疏漏。同时,内部控制机制也需要完善。

7.信用社价值最大化要求与员工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之间不协调。农村信用社价值主要体现在盈利最大化、股东(社员)权益的最大化、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社会价值最大化、社会服务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为地方经济服务。即在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在实现了信用社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员工自身福利的最大化,信用社才能健康协调发展,否则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但是,RZ市和CZ市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而有效的员工动态激励机制,员工与信用社还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没能实现激励相容。

8.信用社低成本扩张的要求与以在不良资产约束下的风险定价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信用社的发展也应该以效益为中心,根据风险定价,以收入覆盖成本,但是在目前的历史包袱约束下,风险定价难以做到。

二、传统农区的“三农”问题与农村信用社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4.32倍,25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6.07%,为同期世界各国之冠。但是,近年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却较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也是中国“三农”问题核心所在。与此同时,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困难问题加剧。2000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371.07亿元中,农业贷款余额仅占4.92%[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1)整理计算];在2004年7月底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9884.39亿元中,农业贷款余额10090.62亿元,所占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仅为5.94%(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4S1.htm )。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90%左右的部分是由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城市化、乡村工业化和农村社会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各种措施,必须有利于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在传统农区角度考察中发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通过信贷渠道满足从事传统规模基础上的种养业所需资金的需求也不是很突出,这些地区的农户增收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在稳定现有种养业规模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拓展,主要包括:

(1)现有生产方式下种养业规模的扩大;

(2)生产方式的转型,如规模化保护地生产等;

(3)发展特色种养业;

(4)启动和发展微型个体工商业企业,如当地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林产品的加工和营销、特色旅游、餐饮业、运输业等;

(5)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如由粮食种植向果蔬种植转型、由粮食种植向规模养殖业转型等;

(6)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在传统农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滞后,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梯次推进的农村城镇化和乡村工业化也是这些地区“三农”问题的重心所在。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认为,传统农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较多,在产生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环境.

因此,传统农区的金融需求,已经不仅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需求,还带有在此需求基础上的升级的成分,与以前的金融需求相比,具有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1)不但资金需求分散,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补充的成本较高,而且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强、临时性和及时性强;

(2)还款来源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

(3)信贷资金需求的产生更加频繁;

(4)信贷资金需求额度普遍较大,有的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界定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

而传统农区的农户和现有农村企业,自身积累有限,进入正规商业信贷市场的能力不足;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削减和撤并营业网点和机构之后,农村信用社又成了这些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最后的、当然的正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因此,传统农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以有利于瞄准上述市场特征的定位主体的产生为前提,以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实现。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问题及成因

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能力,2003年6月27日,中央政府颁布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从而正式启动了以明晰产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经过了在8个省市1年的试点以后,中央政府又于2004年8月17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发[2004]66号),并决定在除西藏和海南外的其余21个省市全面推开农村信用社改革。由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号角,实际上已在祖国大地全面吹响,必将带来中国农村信用社领域的深刻的制度性变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