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10-08
本文讲述了关于金融发展视角下金融功能的定位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金融功能观的提出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拓展出新的研究范式,对认识现代金融的本质作出了新的尝试,也令“金融功能”这一范畴正式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事实上,对金融功能本身的研究远不止于此——不仅要上溯到金融发展理论乃至金融经济学的丰富阐释,还要纵观金融发展实践的历史演进。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功能的层次加以剖析,进一步对金融功能作出定位;并以此为参照,对中国金融功能的两种错位进行分析,即表现为金融财政化的功能越位和金融市场化的功能缺位,指出复位于资源配置功能才是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功能;功能定位
自货币产生之后,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物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物经济和货币金融交融运行,因此,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理论的研究视现有的金融机构和组织为既定,金融要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在现有的金融结构框架下进行,因此后来被概括为“机构观点”(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1993年,默顿和博迪(Merton & Bodie)提出了“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对研究金融经济关系尤其是认识现代金融的经济本质作出了新的尝试,也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一、金融功能观视角下金融功能的价值
对金融功能观的分析依赖两个基本假设: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二是金融机构的功能比其组织结构更重要,只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其关注的焦点是理解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金融创新如何推动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静态上,机构和市场作为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处于竞争态势中,但动态上,二者又是互相补充和促进的。特定的金融机构在技术进步和竞争推动下总是不断进行特殊设计和金融创新,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随着产品规模扩大,以致逐步为市场所接受并实现标准化后,该产品就会从中介移向市场,因为这样更有规模化成本优势。默顿将之解释为金融创新螺旋,它推动着金融体系朝着一个更为有效的金融结构演进。默顿和博迪还将金融的核心功能归纳为六类:(1)便利资源在不同时空和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2)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途径以完成交易;(3)为储备资源和在不同的企业中分割所有权提供有关机制;(4)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5)提供价格信息,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决策;(6)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激励问题。[1]
功能范式与机构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分析金融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从中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的功能需求,然后探究需要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需求。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导致金融面临外部环境的改变,对金融的功能需求与原有金融机构所能履行功能间的差距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对金融制度安排、组织形式和市场形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因而,在功能范式下,金融形态?包括金融机构、产品和市场 的变迁必然内生于经济增长机制和条件变化,由此就可以解释各国金融体制间的差异。同时,在金融形态变迁过程中,由于金融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在金融变迁和动荡的环境中,运用功能范式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使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因而用这种方法研究金融体系比机构方法更加准确和全面。况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证券化风起云涌,在金融机构观下传统意义的两种金融结构(以银行中介为主和以金融市场为主)和两种银行制度(专业银行制度和混业银行制度)已出现趋同融合趋势。因此,使用功能分析视角,围绕金融功能的发挥来展开对金融发展的研究,才能够将历史比较与国际比较统一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下。
对于转轨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以功能分析方法规划本国的金融发展和稳定战略,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的功能实现制度转轨,促进其经济增长和稳定,从而这一范式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更有效地改革金融组织结构和体制指明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实现金融功能的良性发挥。
二、金融发展理论视野中的金融功能衍化
随着金融功能观的提出,“金融功能”这一概念也正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然而事实上,由于金融功能是指金融相对实体经济而言所起的功效和作用、是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实质,因此对金融自身功能的研究远在此之前便已展开。追根溯源来看,金融发展理论乃至金融经济学都对金融功能作出了丰富而深刻的阐释。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先哲们主要是从金融的某一项功能出发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以认识的。如亚当·斯密强调金融的媒介功能,熊彼特从金融的信用创造功能、格利和肖从金融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功能、帕特里克从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希克斯从金融在提供流动性以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等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而戈德史密斯则强调金融的动员储蓄和配置资源功能。这些研究为后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对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麦金农和肖分别从“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两个角度论证了发展中经济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过分干预金融、进行金融抑制,“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的扭曲以及其他手段”,“使实际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相对于非金融量)下降。在所有情况下,这一战略阻止了或严重妨碍了发展过程。而具有‘深化’金融效应的新战略(还有其他效应)——金融自由化战略——则总是促进发展的。自由化对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在论及金融体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时,麦金农提出了“渠道效应论”,认为货币当局改善货币供应条件、提高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后,货币会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价值贮藏手段,从而使资本积累过程借以进行的这种“渠道”得到扩大,促进经济发展。肖则提出了“债务中介论”,认为货币只是一种债务中介而非社会财富,金融中介的任务就是吸收储蓄,并通过引入各种金融资产拓展储蓄者对投资机会的选择空间,使储蓄转化为投资。
麦金农和肖创立的金融发展理论将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金融的促进资本形成和资源配置功能机理给予了详细论证,并强调了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有效发挥金融机制的功能来促进经济发展这样一种基本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睹金融自由化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促使一些经济学家突破了麦金农-肖的分析框架,利用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作用,并相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包括金融约束理论、内生性金融发展理论等,以及前面述及的基于内生性金融发展理论提出的金融功能观点。赫尔曼(Hellmann)、默多克(Murdock)、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把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理论引入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1996)。这一理论认为,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深化具有极大的社会福利效应,因此应当鼓励银行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但是由于竞争性体系会使银行产生内在的不稳定性(信息问题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且银行在开拓新市场方面的相关信息具有公共品性质,所以不仅银行没有动力,而且自由竞争也达不到社会的最优结果。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利用一组金融政策如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限制资产替代等,将实际利率控制在竞争条件以下的水平,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制造租金机会,从而激励这些部门在追逐租金机会的过程中把私人信息并入到配置决策中,缓解那些有碍于完全竞争的与信息有关的问题,以此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金融约束理论充分认识到金融部门在处理信息不对称方面功能的长处和劣势,重视在金融配置资源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再停留在任由金融功能的自由发挥,而是进一步主动运用金融机制的有效部分、弥补非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化金融的缺陷部分、以暂时的约束作为培育金融功能发展的过渡性手段。
内生性金融发展理论将金融中介作为宏观模型的内生部分,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研究:一是解释金融体系的内生生成,二是论证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理论上突破了仅在资本积累和资本效率上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解,将金融与经济之间作用的微观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证中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和相互作用关系。其代表人物莱文提出,在改善交易和信息成本中,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便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这一主要功能又可分解为五个基本功能:(1)便利风险的交易、规避、分散和聚集;(2)配置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揭示功能对资源配置的作用);(3)监管经理人员,促进公司治理;(4)动员储蓄;(5)便利商品和劳务交换。莱文通过检验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论证了每一种金融功能均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即金融体系通过影响资本形成的比率和改变技术创新率来影响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重新兴起的金融发展研究,本身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肯定了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功能分析范式,对金融功能进行归纳分类和验证;但是,在理论上尚未能对金融为何具有这些功能、功能的作用机制、功能的发挥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改进功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吸取前人对金融功能作用的有关研究成果,使之成为金融功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金融功能演进
纵观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经济发展形态的变迁不断对金融发展状况提出客观要求,引起了金融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金融功能则随之不断演进。
第一阶段: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阶段。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经济活动贯穿了整个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直到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制造业崛起之前,农业无论在所占比重还是实际作用上都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货币和信用的相继出现,成为金融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货币产生及使用范围的扩大,不仅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换及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率,促进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特殊力量。人们得以突破了维持自我生存需要的低水平生产,转而以积累货币的方式去积累自己的财富,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信用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在买者和卖者之间时间的不一致,保证了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也为再生产的扩大提供了必要条件:信用使生产者能够超越自己的资本积累去从事扩大生产,并且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此时金融发展(严格地说是货币和信用的发展)处于极低的水平,主要功能是提供货币媒介,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交换需求;信用活动局限于数量并不很大的高利贷性质的生活需要范围内,而且主要贷款对象是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与生产活动关系不大,能够进行融资的手工业和商业更是十分有限。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当经济进入工业化阶段,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趋于下降,工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货币和信用相互融合渗透并产生了一种新的合力,金融范畴正式形成。自此,金融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由适应性从属作用(主要是指货币与信用的便利交换和贸易功能),逐步转化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促进资本形成和重新配置,向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工业发展初期,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尚能够通过银行信贷完成,但在进一步发展中,大规模、长期的融资则需要通过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来满足。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为了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远期价格变动风险等,外汇掉期、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及其市场应运而生。资本市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仅承担了聚集资本的职能,还成为兼并收购等资本重组活动的重要场所,起到了调整资本存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其资源配置功能。
标签:金融研究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