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国学论文

编辑:

2013-11-29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现实战争灾难的深刻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与孙子同时代的老子、孔子等思想家,都有崇尚和平止息战争的思想。老子诅咒战争,说“兵者不祥之器”。所谓“不祥”,按照老子的说法,一是害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二是害己,“兵强则灭”(《道德经·七十六章》),“好战”必然要走向它的反面——“亡”。但老子也不是完全反对一切战争,对于那种“为客”而“不为主”的防御之战,“哀兵必胜”的不得已之战,他还是积极主张的。其主导思想很明确,这就是为了和平,为了保存自身,虽战亦可。孔子比老子进了一步,他看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认为,要避免战乱,就要使战争向有序化发展。为此,就要树立一个而且只能是唯一的一个统一发布战争命令的最高权威,这就是“征伐白天子出”;舍此,大抵都应归类于非正义的战争。可见,孔子的战争伦理观蕴含着对“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人价值观,比老子、孔子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的价值观有更高的道德意义。因为孔子的“征伐自天子出”一说,虽然给战争冠以正义的性质,但它毕竟还是要用武力去“征”和“伐”的。而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说,则是希望不用任何武力征伐而能御敌、退敌、胜敌,诚如孙子所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此说看起来近乎幻想,其实,从局部战争来看,无论是在孙子之前还是在孙子之后,都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也曾被大量的现实所证明。孙子的这一军人价值思想,体现了道德之手段(不战)与道德之目的<利可全)的统一。所谓“善之善者也”即是这种“全胜”战略的价值的评价,其含义有二:一是说这种策略是最高的最具有价值意义的选择;二是说这种“全胜”正是军人价值最高、最完美、最理想的实现形式。而一旦全面达到了这种完美的理想境界,军人(军队)也就进入了超越“本我”的崭新发展阶段。

《孙子兵法》把“和平”与“强兵”结合起来的构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和平威胁”战略。“和平威胁”战略有可能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刺激军队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谁的武力强大,谁就可以不受制于人甚至可以制人,即所谓的“战胜而强立”;二是制止武备竞赛,因为武器装备发展到一定程度,强大的武器杀伤力造成的破坏作用,必然使军争走向它的反面,即愈来愈强化人类制止和反对战争、追求和维护和平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情况下,战争所带来的可能是全人类的不幸。任何一个想从战争中获取利益的国家,它就不能不考虑战争有可能会使它失去更多的利益。

因此,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内核,在当代军争中将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具有道德的手段性和道德的目的性相统一的意义。“不战”的目的性将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特别是信息武器投入战争,有可能使传统的硬杀伤向软杀伤转化;由以往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转变为控制敌人,保卫和平。同时,运用信息武器更有利于进行伐谋、攻心,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从理想转化为现实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甚至交战双方运用“虚拟战争”的形式一决雌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总之,战争推动着军备竞争,军备竞争导致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类向往和平的呼声也就越高。从本世纪前期的45年大战阶段到中期的45年冷战,再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近百年的历史揭示了一条军事斗争发展规律:人类必将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走向世界和平。

孙子兵法道德资源对现代世界文明的价值国学论文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

探究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融合创新的发展逻辑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