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4-03-25
一 小小读书郎
王利器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我的大堂哥,我习惯叫他大哥。
1911年,大哥出生于江津县永丰场塘湾。我们的祖父王章可早前是地主的长工,常去地主家的私塾读书,后沿途乞讨去成都省考,中举后回江津任育才书院院长。
大哥是祖父的长孙。他四岁受家教,七岁读庭训学校。老师是前清秀才,先教读《百家姓》《三字经》,后教读《四书》《五经》。每教一文,第二天就要背诵、默写。如未完成,轻则打手板,重则罚跪。大哥常说:“《告子》一本,板子一捆。”他记性好,很少受罚。后来老师加授《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又教他作对作文。一次,老师出了诗题“春归”,大哥作的诗最后两句是:“满地落花红不扫,尚留春色在人间。”老师看后批道:“有俞荫甫‘花落春犹在’之意。”
大哥受这样的庭训直至13岁。一天,他偶然发现祖父的楼上有很多藏书,包括《天演论》《饮冰室文集》等,便一一取来阅读。那些书比“子曰”、“诗云”之类新鲜,勾股弦、英文字母等是旧书中没有的。他这才知道庭训学校之外还有别样天地,于是决定走进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二 风华正茂读书时
大哥20岁时去考江津中学初中班,三场考试,只有头场作文交了头卷,其余算术和常识两场交了白卷。三天后他去看榜:学校收两班,正取100名,备取20名。大哥排在备取中的16位。真险!
开学时伯父叮嘱大哥:“进城上学要好好用功,学期考试要是不及格就不要想再读书了。”大哥上学后,因只懂古文,三年级的“老爷”们就讽刺他“老夫子”。不久,一位同学病死,追悼会上挂满了挽联,大哥是新生,就代表三十班撰写了一副挽联:
逢君却又别君,叹砥砺无缘,红树青山人已去;
见你为何哭你,恨文章憎命,素车白马我方来。
参加追悼会的各界人士都说:“这副挽联是追悼会首屈一指之作。”从此大哥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当时,江津中学比较自由,大家办社团,出刊物。大哥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朝暾社”,他们举行讨论会,出版《朝暾》小报,争读本县人漆南薰的《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一书和郭沫若、蒋光慈的文章。大哥在油印小报上揭露当时四川军阀的丑闻,刊登讽刺县长的民谣:“一日挪百文(注:征收局长名罗伯文),留以度终身(注:县长名刘中生)。”
通过一年的勤奋学习,大哥成为全班第一名,得到正式录取通知书。第二学年开学时,一个消息令他震惊,“朝暾社”的刁福初被驻军逮捕后枪毙。因我们一个叔父是县警察局局长,军方才没对大哥下手。叔父将大哥叫到局里呵斥:“你好危险!以后好好读书,不准乱搞!”
初中毕业后大哥考上重庆大学高中部,授课老师全是大学本科的教授,向宗鲁先生讲授《清儒》,陈伟谟先生讲授英文,郭坚白先生讲授代数,何鲁先生讲授几何,段调元先生讲授三角,李乃尧先生讲授化学……大哥想考北大、清华,读书非常用功,还自修了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他发现《现代中国文学史》有错误,就大胆给钱先生写了一封信。不想钱先生回了信,对他给予肯定。后来此书再版时,钱先生还将大哥写进序言里——这时他还只是一个高中生。
大哥高中毕业后,由于日寇入侵华北,北大、清华没在四川招生,他只好考川大中文系。受时局影响,平津教授多来川大任教,特别是中文系教授全是学富五车和善为师者,川大一时蔚为蜀学中心,被公认为四川的北大。大哥在教授们的指导下,专攻《吕氏春秋》《风俗通义》。
标签:国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