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9
三、生产关系的改革进入到所有权领域,这个阶段从1992年至今
在改革所有权的进程中,国企经历了量变和质变两个阶段。首先通过破产、抓少放多、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等方式减少了国有企业的数量;其次通过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了国有资本比例的降低。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转向机制转换阶段。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由此发轫,大型国企开始了公司制改造,中型国企进行了非国有化的公司制改造,小型国企实施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措施。这些政策标志着国企改革进入到所有权领域。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1995年,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见的通知》,对扭亏无望的企业放弃国有产权,准许其破产。对于小型企业,国家体改委鼓励各地大胆探索、选择多种途径加快放开、放活小型国企。1996年7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并开始推行“抓大放小”的方针。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控制力上,在行业布局上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推行“国退民进”的政策。经过逐步改革,从1998—2006年,国有工商企业从23.8万家减少到11.9万家[2]。
对于保留下的国企,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其进行了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的股份制改造。到2000年,520个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82个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3]。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究其本质,股份制改造就是要减低所有权中的全民所有制比例。
四、结论
我们不难看出,生产力推动着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的每一次改革都会或多或少地释放生产力,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积极效用就会出现递减甚至开始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继而再次推动生产关系的深入改革。改革三十年来,国有企业的生产关系历经了分配权、经营管理权、所有权等三个领域的改革,体现出一种生产关系变革的逻辑脉络,即由生产关系的下游领域向上游领域、由外围范畴向核心范畴、由量变向质变演进的路径。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但未来国企的改革仍将按照生产力的要求在所有权领域推进下去。这种演进的趋势与方向是不以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仅仅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为准,这个过程体现出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史性质。
唯物史观视野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路径研究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浅议逻辑学与人工智能
标签:逻辑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