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美学论文

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道路

编辑:

2014-03-25

在母校任教的七载,刘天华不管是在学校教务上,还是器乐演奏技艺上都成绩斐然,尤其是对民族音乐全面、深入的学习,为他国乐改进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母校七载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他的人生铺开一条宽广的大道,也为他音乐事业的发展营造了全新的环境。1922年,在刘天华曾教过的学生们的力荐下,北京大学邀请他担任琵琶导师⑤,成了他音乐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四、硕果累累

1922年暮春,刘天华怀着美好理想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北京城古朴、宁静的风貌给他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国乐得不到重视的现象也明显地存在于北京城,北大的“音乐研究会”仅仅是一个业余性的社团,1922年冬才改组为第一个全国正式招收学员的音乐机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此时,刘天华任北大音乐研究会琵琶导师兼事务员,教课之余,还得做许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他满怀憧憬为国乐“正名”的雄心不免有了几分失落。此外,他擅长的二胡在“国乐”课程里根本没有开设,为了给二胡争得一席之地,在教琵琶的同时,也悄悄地教学生学习二胡。在此期间,他还虚心地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三弦,并把三弦拉戏中的滑音技巧运用到二胡上来。改组后的“音乐传习所”对开展音乐活动明显有了重视,频繁举行音乐会,给刘天华及其弟子有了登台演奏的机会。刘天华在几次音乐会中不仅表演了琵琶和新学的三弦拉戏,而且还演奏了二胡,他每次演奏都令北大校长蔡元培赞赏不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病中吟》在他的高足徐炳麟的演奏下同样获得成功,其旋律在北大校园也不胫而走,并传遍了北京的几所兄弟学校。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成立管弦乐队,刘天华作为乐队唯一的小号手参加了首演。这让传习所内平时看不起国乐和刘天华的“洋教师”们大吃一惊,也见识了刘天华的中、西方音乐功底,重新对他和他推崇的国乐有了尊重,刘天华的处境和二胡的地位出现了转机。1924年春,北大“音乐传习所”终于将刘天华的二胡列入了“国乐”的主要课程,开创了二胡进高校的历史,从此二胡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刘天华的教学与演奏得到了其它学校的认可,除在北大“音乐传习所”任教外,还经萧友梅介绍先后担任了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二胡、琵琶教师。

二胡上取得的初步成功,使一心致力改进国乐的刘天华坚定了信心,并选择了二胡为国乐改进的突破口。他还拜原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托诺夫为师,重新正式学习小提琴,以便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运用到二胡上。同时,他小提琴的演奏水平也得到了刘半农和许多业内人士的肯定。刘半农说:“民十四,余东归,见天华,聆所奏乐,知其于琵琶二胡,已卓然成家,小提琴亦登堂入室,即举在法所购一名厂小提琴赠之。”⑥后来刘天华还兼授小提琴课,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就跟随过刘天华学习小提琴。在教学之余,刘天华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乐律方面的著作,为他“刘氏二胡”、“刘氏琵琶”作理论准备。另外,还向燕京大学斯特勒吉、美籍教授范天祥学习和声和作曲理论,计划在掌握好西洋的传统和声学基础上,探索民族和声学,思考着并摸索、创造一套民族的和声体系。期间,他发表了和声学译稿《曲调配和声法》。

1927年,在北京已度过五载的刘天华,无论是二胡、琵琶的演奏技术,还是音乐观上都有了独到的见地,国乐改进的事也提上了日程,与吴卓生、柯政和、魏守君等18人联合发起成立“爱美乐社”,创办社刊《新乐潮》。并与柯政和、吴伯超、张友鹤等35人酝酿成立了“国乐改进社”,还为纪念“国乐改进社”成立,专门作琵琶曲《改进操》。主编出版了十期《音乐杂志》。在最后的几年里,接连创作出二胡独奏曲《除夜小唱》、《闲居吟》、《光明行》、《独弦操》、《悲歌》及三首琵琶独奏曲《改进操》、《虚籁》、《歌舞引》,还开创了我国用科学记谱法记录戏曲音乐的先河,记录并整理出版了《梅兰其歌曲谱》。

1932年5月下旬,刘天华来到北京天桥民间艺人那里记锣鼓谱,感染上猩红热,37岁过早地离开人世,遗憾地结束了为之奋斗的民族音乐改革事业。而他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正是在他并不平坦的音乐道路上呈现的。

相关推荐: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建国五十年美的本体论研究述评

标签:美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