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25
四
李贽的所谓“童心”,重在一个真字,真字即能够完整的体现人的本然状态,而不是以求善为名,以人欲为恶,要人人遵守死板的模式而不敢讲真话,说真言,率性而为。他认为理学家的那些所谓义理,无不是压在人们头上的重重枷锁,要人们在刻板、僵硬的模式下做一个假人。李贽道:“方其即也,有闻见从耳目而人,而认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人,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持;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欲务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李贽并不是要人闭目塞听,不与外人接触,而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中的道理执定成局,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以之为卑鄙龌龊行径的借口的丑恶现象。“今之学者,官重于名,名重于学。以学起名,以名起官,循环相生,而率归重于官。使学不足以起名,名不足以起官,则视弃名如敝帚矣。”“今之所为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日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日圣人;不幸而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辗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这些假道学满口的仁义道德,暗地里追逐私欲,却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指手划脚。这种人对人世危害极大,使得世风日下,所以人无不假,事无不假,求一真人而不可得:“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生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光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人之闻见道理之为心也。”
对于这些欺世盗名之辈,孔子称作“乡愿”,孟子曾称乡愿为“非之无举也,德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
相关推荐:关于叔本华伦理思想浅探
标签:思想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