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西方哲学论文

教育与人的伦理本质略析

编辑:

2014-05-08

黑格尔认为克服任性主要在家庭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必须为儿童今后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使儿童克服自然的直接性,达到独立性和自由人格,从而达到脱离家庭的自然统一体的能力。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灌输伦理原则”,“对还在受本性迷乱的自由予以警戒,并把普遍物陶铸到他们的意识和意志中去”。也就是让儿童学会共同生活的原则,学会用普遍的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本能和欲望。伦理观念的形成在于纪律和习惯,“教育的主要环节是纪律,它的涵义在于破除儿童的自我意志,清除纯粹感性和本性的东西”。所以教育对纪律的要求是去除儿童自己的私己偏好,培养理性。同时黑格尔强调习惯的养成在教育中的意义,教育“就是使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在习惯中,自然意志和主观意志之间的对立消失了,主体内部的斗争平息了,于是习惯成为伦理的一部分”。通过纪律的约束和习惯的培养,伦理教育向儿童指出了“再生”的道路,即形成伦理人性的道路,教育使人成为自己内在自然欲望的主人。因此,黑格尔指出教育是一种“艰苦的工作”。教育不应当只有快乐和愉悦,而不可避免要作出艰苦的努力,黑格尔由此批评了“稚气”的“游戏论”的教育,认为这会让儿童停留在不成熟状态,并产生轻视成人的自负。

其次,伦理教育应当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使之成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员。这需要克服儿童自我中心的纯个体性。黑格尔说:“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特异性的人,至于没有教养的人正要表示这种特异性。”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学会共同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获得的自由才是更有价值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是否定特殊性的无个人的普遍性,而是两者的统一。“特殊性给予普遍性充实的内容和无限的自我规定,所以它自己在伦理中就成为无限独立的和自由的主观性。”所以伦理教育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个人主义把个人意志与集体观念对立起来,质疑价值引导的合法性,把权威等同于控制,把引导当作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侵犯。“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使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黑格尔指出:“教育就是要把特殊性加以琢磨,是它的行径合乎事物的本性。”通过教育,使儿童学会配合别人行动,接受他人意见,学会对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辨认和尊重。使个人的主观特殊意志成为社会精神的普遍存在,这是一种新生的特殊性,是自由而合理的特殊性。

黑格尔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集体观念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个体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产生劳动的需要,在劳动中人摆脱了对自然物直接的依赖,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同时又通过集体劳动和劳动分工,建立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我们必须配合着别人而行动,普遍性的形式就是由此而来的。我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于是彼此配合,相互联系,一切个别的东西就这样地成为社会的”。劳动使人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他人和社会需要,通过增加普遍财富而遏制了劳动的私己动机,形成共享劳动成果的观念,克服自身欲望的无限性,劳动让个体认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统一不可分的,个体不仅仅是在为自我满足而劳动。再者,在劳动中个体参与创造自身所在的社会传统和风俗文明,个人主体性与伦理实体的关系在劳动中得到体现。

同时,黑格尔强调教育应当立足于实然人性和现实生活,在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寻求必然性。他批判了一种抽象的个人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观以虚构的“自然状态”中的人性作为蓝本,相信可以脱离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来开展教育——这是卢梭的浪漫主义教育,“教育家想把人从日常一般生活中抽出,而在乡村教育他(如卢梭的爱弥尔),但这种实验已经失败,因为企图使人同世界的规律疏隔是不可能的。虽然对青年的教育必须在偏僻的环境中进行,但是切不要以为精神世界的芬芳气味到底不会吹拂这偏静的地方,也不要以为世界精神的力量是微弱而不能占据这些偏远地带的”。浪漫主义教育观将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将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当作“外在的东西和腐蚀的东西”,脱离人性的现实状况,割裂个体的社会传统之根,从虚构的完善人性为出发点重新构建教育理念,并希望以此改造社会。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立法者)能够把每个自身都是一个完整而孤立的整体的个人转化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这个个人就以一定的方式从整体中获得自己的生命与存在。……总之,必须抽掉人类本身固有的力量,才能赋予他们从他们本身之外的,而且非靠别人帮助便无法运用的力量。这些天然的力量消灭得越多,则所获得的力量也就越大,越持久,制度也就越巩固,越完美。”因此,他以性善论的假设代替了人性的实然状况,以单一个体推及社会整体(“公意”),当卢梭的抽象自由变成法律,就成为对人性的摧残。因此浪漫主义教育希图以抽象的个体性取代一切多样性,以道德理想和榜样要求每一位学生,希望教育成为一个重新设计人性的化学变化,但它在教育中则只能是导致儿童压抑、虚伪及分裂的道德意识,并且它最终将会使儿童因为无所适从而只能奉行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实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