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化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化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化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化学的有效课堂的方式方法分析
一、要让学生习得内在机理
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怨言和无奈:这个问题我们做过多遍,也考过多次了,为什么还是错呢?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很重要,它反映了物质的性质,透视了物质变化的机理,教师常常会要学生去死记下来,而学生往往解答不到位,更不能举一反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教师讲了的东西,学生不一定就会了。其间的道理就是,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让知识活起来和动起来,让学生习得内在的原理和方法,让学习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
1.注意尝试运用
化学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落在应用上。学生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自主尝试运用中“学”会的。现在的课堂,教师比较注重文本性的教,把太多的时间放在知识的讲授上,留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时间太少。教师习惯了“先知识讲授,再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教”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各种套路,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挥,对问题的认识是教师预设好的,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要变“先知识讲授,再习题训练”为“先尝试训练,再知识整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那么,上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特别是,在拓展或延伸的知识上,采用“先尝试训练,再知识整理”的教学模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初中化学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对于复分解反应类型以及反应物的状态的要求等拓展内容,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或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避免简单地、文本性地堆积知识。
2.注意类题演变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模仿、尝试运用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模拟活动,在模拟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领会知识内在的机理,培养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能关注到要学生回答“是什么”,却不重视去思考“为什么”,更没有去想过“还有什么”。学生常常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脑袋里没有形成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模型,再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还是困惑。所以,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把钥匙,教会学生会开面前的一扇门,还要教给学生开门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具备打开类似门的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开类似门的能力呢?那就是学习中要注意迁移演绎,多开展类题演练和变式训练。以初中“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学习为例,教师要把“转化法”、“除去法”和“提取法”3种化学方法讲透彻很困难,而要让学生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理清晰就更难,我们以“除去中某杂质气体”一个问题情景为主线,从杂质分别为CO、和进行变式训练,引出对3种化学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从理解达到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3.注意归纳总结
要把学习的经历、体会上升为经验、规律和方法,并在学习整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就要养成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如果说把知识分解后学习,这是一种学习方法,而要把分解后的学习进行整合,这就是一种学习能力了。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缺少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意识,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水平只是处于初级水平,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还没有形成。我们要调动学生积极做好学习整理,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水平。如:初中“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只要求学生能简单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简单使用元素周期表,但元素周期表有着丰富的内涵,鼓励学生主动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常见的几种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整理和提炼盐的有关知识,在学生认知中构建盐的知识体系。
二、要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很重要,但孤立地抓基础知识也不科学。如:在新授课上,教师花大量时间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基础知识的运用不被重视,花的时间很少;在复习备考上,教师把基础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复习分成前后两轮,使知识复习与能力培养分割开来。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从知识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水到渠成,不可分割。“三维”目标把“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维度,而不分割成两个维度,也正是这个道理。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伴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多向学生提问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要把学习认知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就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课堂教学中,通常教师不注意以问题来构建学习活动,只是一些比较零碎的提问,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多是一问一答的简单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训练。所以,如何设计问题就特别重要了。首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形成的问题链要成体系。再者,问题设计的数量不要太多,不要显得零碎和散乱,要使问题的解决朝向教学目标。还有,问题设计要有内涵,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大,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如:“酸”的学习,可以设计“酸在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常见酸的物理性质怎样”、“酸能跟哪些物质反应(化学性质)”、“酸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4个探究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了,知识也就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多调动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