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环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种环境,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教学过程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习成效的好坏。
关键词:小学数学;绿色环境;互动环境;探索环境;开放环境;快乐环境
从生态意义上看,任何富有成效的、高质量的教学过程,都必然存在着教与学双方的积极而有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关系。并且,教学双方的交互渠道是畅通可逆的,交互的内容是具有正面效应的。因此,在师生间构建教学过程的绿色环境,是推进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环境
长期以来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独角戏,这种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观看、强迫接受的地位,师生没有互动,“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是相互交互,而是单向灌输,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都受到抑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开辟、发现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流愿望,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参与、互动环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双方的合作。我认为在教学中将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改为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即由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由其他学生或教师来回答,教师和学生互为“你”和“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用“学生语言”,提问的同学更容易理解,有时候,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而得到同样的答案,比教师用一种方法解答更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方法还可用于考试试卷的评讲中。实践证明:这样做避免了教师提的问题学生因不会回答而紧张、尴尬的局面,还避免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又没有机会问的局面,尤其是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提供了问的机会,使他们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踊跃。此外,我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交替采用小组讨论的互助互学的合作学习方式、角色扮演的演讲方式、动手实验的实地操作方式、竞赛抢答方式、主题讨论等方式辅助教学。在这些教学方式和活动中,师生交流渠道通畅,信息量大、交换速度快,教师造就学生才能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环境
过去,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总是放在知识结果的传授上,教师很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考试是否得高分,并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作肯定或否定。如果对“结论”不满意,则对学生进行大运动量、反复的训练,直至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令教师满意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学习的感觉是枯燥而痛苦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结论的传授,转变到对学生知识获取过程的指导,使学生直接置身于教学的探索环境之中。
例如: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上)年级《6的乘法口决》这一课的教学。“6的乘法口决”虽然是本课学习的新知识,但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我就抓住学生已经“知道”的这一起点,让学生大胆猜测“6的乘法口决”有几句,哪几句?但是,学生是否已对“6的乘法口决”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呢?不是!所以还需要学生去自主探究。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因而往往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有力的探究支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策略。于是我出示“操作探究要求”及多样化的自主探究素材如“小棒、小图片、图画纸等,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需要的探究支点。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探究支点,才使学生找到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才引发了学生多样化的探究策略。有的学生用摆小棒来研究,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探究等。并且同样是摆小棒或画图的方法,对同一句口决又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如:“四六二十四”这句口决既可以每堆画四个圆,画六堆,表示6个4;可以每堆画六个圆,画四堆,表示4 个6;从而对口决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自然产生与教师交流的愿望,数学教学的生态环境就能良性发展。以过程为重点的教学无固定模式,但较为普通的是:教师提供材料,设立问题,学生思考活动;教师精讲,得出结论,学生练习反馈。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环境
当前,无论是小学数学教材还是数学习题,大都是以封闭为主的,方法唯一、答案唯一、条件唯一,这样容易使学生简单的感知知识,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遇到问题往往“在一棵树上吊死”。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教材和习题中存在很多可以开放的“点”和“块”,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了环境和舞台。
1、教学过程开放举例:
一年级学生学习“13-8”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8根,得多少根小棒,解决这一问题有几种方法,难道非让学生算减想加吗?其实不然。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10 根,剩3 根,再从去掉的10 根中拿回2 根,一共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5 根,再去掉3 根,合起来一共去掉了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8 次,每次拿1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4 次,每次拿2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既“13-8=5”。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剩下的5 根与去掉的8 根合在一起就是原来的13 根。“算减想加”其实是对几种方法的概括,是对减法计算的本质认识,而这种本质认识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探索活动,也就推动了它应有的价值。这样分析以后,一个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生的操作活动人手,对几种方法进行总结、剖析,揭示问题解决的本质,彻底改变教材中以“算减想加”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法。
2、习题训练的开放性举例:
下一篇:钻研数学教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