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这批凉鞋售价每双8.70元,只售出总量的(1-1/4)双,这就相当于这
批鞋全部售出,实 际每双售价8.70×(1-1/4)。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之处,受到
方程解法所列方程的启示,运用乘法 交换率而得到,直接理解颇为困难。要使学生通过这
个思维的障碍,可以出一些铺垫性小题,加以引导启发。 (1)有100双鞋,每双售价
10元,当卖剩1/4时,共卖了多少元?(2)有100双鞋,每双售价1 0元,而实
际售价每双少卖原售价的1/4,问这批鞋全部售完共卖了多少元?(3)比较以上两题答
案,你 可得出什么结论?因此,卖出的鞋买进卖出的差价是:8.70×(1-1/4)
-6.50。这批鞋总获利 20元,即全部售出后的前后差价总数是20元,所以可得综
合算式:
20÷[(1-1/4)×8.70-6.50]
计算出答案与方程解同。
比较本题两种解法,可以明显看到,算术解法的思维要比方程解法曲折复杂得多。因而
对于一些复杂的应 用题,为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要提倡学生首先用方程解题。
从以上两个例题,我们还可以看出:对于复杂的应用题,采用方程解法要优于算术解法。
但也不能一概而 论,对具体的题目要具体分析,有些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更快更直接。
例3.(初赛题第12小题)一条绳子第一次剪掉1米,第二次剪掉剩余部分的1/2,
第三次剪掉1米 ,第四次剪掉剩余部分的2/3,第五次剪掉1米,第六次剪掉剩余部分
的3/4,这条绳子还剩1米。这条 绳子原长()米。
这种类型的题学生是常见的,但很少会遇到剪得这么多次的情形。其等量关系是:一条
绳长减去前后剪过 六次的长等于1(米)。
解法1(方程法):设这条绳子原长x米。由题意得:
第一次剪掉后剩下:x-1(米),
第二次剪掉后剩下:x-1-1/2(x-)米,
……
第六次剪掉后剩1米,列出方程为:
x-1-1/2(x-1)-1-2/3[x-2-1/2(x-1)]-3/4{x
-2-1/2(x -1)-2/3[x-2-1/2(x-1)]}=1
解得:x=33
答:这条绳子原长33米。
这是一个多么繁琐冗长的方程,解起来相当麻烦,看来单纯用方程解此题是不太方便的。
解法2(算术法):
分析:这条绳子共剪过六次,从前往后考虑问题,障碍重重,越来越难。可是我们用“逆
推法”倒过来想 ,从最后的结果出发,依次往前推,就能顺利地列出算式:
(1)第六次剪掉之前绳长是:1÷(1-3/4)=4(米)
(2)第四次剪掉之前绳长是:(4+1)÷(1-2/3)=15(米)
(3)第二次剪掉之前绳长是:(15+1)÷(1-1/2)=32(米)
(4)第一次剪掉之前绳长即原绳长是:32+1=33(米)
列综合算式为:{[1÷(1-3/4)+1]÷(1-2/3)+1}÷(1-1/2)
+1
答:(略)。
通过以上三例分析,不难看出,算术和方程两种解法对于复杂的应用题,使用起来难易
各有差别,但实质 上是可沟通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
要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 用题的能力。老师们在教学中两种解法都应该让学
生掌握。用算术解法,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小学数学 解题的基本方法,虽然解某些
应用题麻烦些,但借此正好锻炼学生,以发展他们的思维;用方程解法,通过设 未知数,
化未知为已知,易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也为学生进入中学的学
习奠定了 基础;两种解法交替使用,或合理选用,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更加开阔,大大提高
他们的解题能力。
下一篇:培养学生几何形体知识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