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思维品质会影响数学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流畅性和独创性等品质,是他们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权威”提问,打破环境与自身对其引起的害怕心理,打破定论,打破沉默或默认的格局。思维的流畅性使学生勤于提问。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城镇学校296名学生,乡村学校307名学生。得知,城、乡学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优于乡村学生。城镇学校67.2%的学生解题后不进行反思;67%的学生不会想到要模仿教师的方法提出数学问题;50.1%的学生不会去考虑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在解题遇到困难时,45%的学生不会及时调整思路,不会考虑是否有别的办法。相比,乡村学生的比例分别为79.4%、75%、65%、62.5%[5]。以上情况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不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不利于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3.4学生缺乏提问的方法
调查中发现,目前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的被动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过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至多是在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或没有听懂时,才会向老师请教,很少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大多数教师在解答时,也很少反问学生为什么,只是把答案呈现给学生,教师只注意启发学生答问的能力,很少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教学过程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做提问和质疑的准备,很多学生也不懂怎样提出问题,因而造成学生不知道在课堂学习中应如何提出问题,缺乏提问的方法。
四、环境因素
学生的家庭环境、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班级环境和课堂环境等也是影响他们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4.1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儿童有好奇心,比较喜欢提出问题,假如家长重视孩子的提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能给予耐心的回答,不仅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而且会增强儿童的求知欲望,使孩子养成质疑的习惯,最终促进提出问题能力的不断发展。反之,若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觉得是一种负担和麻烦,孩子便会失去提问的兴趣。调查中发现,城、乡学生的家庭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家长的学历差异较大。城镇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注重早期教育,并在学习上给予一定的辅导。而乡村学生家长只有少数高中毕业,大部分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甚至还有少数文盲;同时,部分乡村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同祖辈一起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或搪塞、敷衍甚至训斥;有的长辈虽然关心孩子的学习,但由于文化低,不懂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只有少数家长能在孩子的学习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对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4.2居住环境
乡村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特别是居住在山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空间狭小,且零星、分散,交通极为不便,生存环境差。狭小封闭的生活环境与单家独户的居住特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着他们的日常思维。有研究认为日常思维方式在数学思维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贺州市土瑶山区的教育就是明显的例子。加上教材内容与他们的社会生活脱节,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当地的生活相差太远,教材中呈现出的许多问题情境他们感到陌生,所以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提出数学问题。
4.3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指学校、家庭成员以及周围人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通过调查可知,城、乡学生的人文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人文环境较差。对于学业不好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没有升入好中学的希望,倒不如少费心机,完成义务教育或者让他们学习当地实用的技艺即可。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成绩较好,但是由于家长迷信,去问仙婆自己的小孩能否考上好的学校,若仙婆说没有希望,家长就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孩子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放弃学习。同时,周边玩伴的处世态度,也影响着乡村学生的学习态度。失去了学习的动机,就不会去思考学习方面的问题,因此面对数学情境无法提出问题。
4.4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主要因素。学生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优良的班风学风、有效的激
剖析影响农村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原因(2)范文励机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等都有利于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城镇学生认为同学之间会互相问问题的有63.2%,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对,认为不会被同学嘲笑的有54.3%,而乡村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6%和28.8%。说明乡村学生的班级环境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
4.5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影响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主要学习环境。只有创新型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它要求教师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提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提问机会,对提问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在学生中营造整体的探究气氛,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调查中发现,乡村学校大部分教师还是广泛地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只有27.3%的教师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相比,城镇教师的比例达到52.7%,明显高于乡村学校。
五、教材因素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虽然我国现行的数学教材几经修改后比过去有所改观,但由于城乡学校都使用统一的教材,有些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城市学生熟悉,乡村学生却十分陌生,教师必须重新设置数学问题情境。而且,教材呈现出来的知识较简单,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拓展,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许多教师不具备使用新教材的能力。尤其是乡村学校,师资缺乏,教学任务重,教师投入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调查中得知,许多教师并不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还是按照老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提高,应试能力又在下降。
此外,学校的管理制度、来自外界的残酷竞争以及各种压力,也使许多学生缺乏提出数学问题的内在兴趣。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一是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机制,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重视学生的成绩结果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四是优化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育人环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龄阶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环境,创设合理的数学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一种和谐、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对是错,教师和家长都要给予重视。针对许多乡村学生家长不懂得如何对待孩子提问题的情况,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给予指导。一句话,就是重视从农村教育的现状入手,全方位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下一篇:数学多媒体教学形式特色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