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

2012-10-09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又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设想和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与众不同的办法,敢做与众不同的学习。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循规蹈矩的教师问,学生答;所谓的“精讲多练”就是教师为主精讲例题,学生大量解答练习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去求解由他人提出的问题,他在“答”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出现的,“师牵生从、师问生答”成为如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样何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等于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就课堂教学来说,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的尝试,让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启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在教学中,充分融洽师生关系,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让他们自己预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旨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意在超越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局限,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让学生在大预习(寒暑假为主的预习)、中预习(双休日为主的预习)、小预习(自习课和课前为主的预习)等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学习结果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质疑学习情况和体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第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产生认知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争论、辩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交流的良好心理素质。第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由不敢问到敢问,由敢问再到善问,由善问到常问,使学生头脑时时充满问题,在经历“质疑——解疑——获知”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高。

三、实施办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要下定决心从方法、心理等方面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引起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如:教师在教《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出示了一个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1、课文里哪些句子讲了“异”的意思?哪些句子讲了“览物之情”?2、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作者如何抒发不同览物之情的?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

初中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害怕心理,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予其渔”。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文时,教师先提了两个问题做示范:1、列了一些一元一次方程,问:这些方程为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接着,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一元一次方程有一个解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解?”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实践证明;其不失为快捷有效的教学策略。

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两种事物的异同点的比较中提出问题;在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发现问题;在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事物上发现问题等等。教师主要从观察提问、比较提问、联想提问等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三)增强信心,让学生乐问、常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