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2013-02-27

(一)课堂提问既要有深度和广度,又要量力而行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问题过浅,提问所含信息量少,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这样提问:“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有且只有几个平面?”学生会毫无困难的回答“一个”,这显然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如果改为:“经过三个点,有几个平面?”学生可能不好回答,要对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分析,着重考虑三个点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没有深度,信息量小,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课堂的深度和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就不恰当了。如提问:“过空间四条直线中的每两条做平面,如果能做,可做几个平面?”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空间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组合,共有7种情况。事实上,要在短时间里想出这么多种情况,已大大超过人的短时记忆所能储存的最大容量,一旦寻求解答的努力没有效果,陷入困境,他们会认为数学高不可攀,数学很难,从而动摇他们学习的信心。

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课堂提问的表达必须清楚、明确、简洁,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明确的题意是所讨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必要条件,教师提问用词准确、流畅、连贯,关键性的词句,应该明确。例如,在讲函数的导数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中,我制作了课件,分别作了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导数的关系。在制作时,我做出了函数某一点处的切线并做出了相应斜率的值,当曲线上某点处的切线变化时,斜率的值在不断变化。当点在增区间运动斜率为正的,反之为负的,但当时我的问题是:“当曲线上的动点在曲线的增区间运动时,斜率怎样变化,动点在曲线的减区间运动时,斜率怎样变化?”在学生答到:“曲线的增区间运动时,斜率逐渐减小,动点在曲线的减区间运动时,斜率逐渐增大。”由于我没有明确问题是看斜率的正负,导致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老师问题真正目的。因此教师提问必须明确。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趣味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提问得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需要想方设法使提问提法新颖,让学生坐不住,预先解决而后快,生动活泼的设问语言和趣味问题相结合,能吸引学生的思维,激发思维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以问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课设题,以“问”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急于释疑,积极思考。

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我上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老板,当你聘请一位员工,他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天你给他一分钱,第二天两分钱,第三天四分钱……以此类推,一月就以24天计算,你能答应吗?”这样的问题已提出,学生马上感到,没有多少钱吧,可是又觉得没有多少钱,老师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学生很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呢?这样就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从而学生对研究等比数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四)课堂提问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抓住知识生长点

教师要深入细致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因素,所提问是否能够符合难度与量力行原则的一致性,既不能降低难度来满足量力性,也不能不顾量力性而一味追求高难度,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的设计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得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获取知识,以旧启新,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位熟悉,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在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可先回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①我们学过了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主要研究了哪些性质?在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给出第二个问题。②椭圆的这些性质是用图象还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同时给出列表。③类比研究椭圆性质的方法,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由此,不但回顾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同时也体现出了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