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处理好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
世界各国都面对着信息化社会、数学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各国数学教育,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问题.国外(特别是西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某些内容值得我们重视.例如,他们注意课程的弹性,教材具有多样性,教师、学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强调问题解决、自主探索,强调学习中的理解性思维活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等等.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可能,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我们的具体国情,在坚持基础、强调训练、落实“双基”、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强调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前提下,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过去,西方对中国的数学教育否定较多,认为中国的数学教学完全属于“传授-接受”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学生处于纯粹被动的地位,学生所需要的只是记忆与模仿,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但相关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被动的学习怎么可能产生如此好的学习结果?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改革中暴露的问题的思考,对改革指导思想的反思,他们开始重视中国数学教育的经验,思考中国学生取得数学好成绩的原因.他们开始意识到,“将背诵与反复训练等同于‘不求甚解’或‘强记’”是“过于简单化了”[1].实际上,中国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不仅仅是巩固知识,在深刻地理解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近来,国外数学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思路调整.例如,美国在2000年4月公布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中,改变了问题解决在数学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只作为五个过程标准之一;认为“数学并不总是好玩的”,改变了过去只强调概念理解忽视熟练运算的做法,要求平衡概念理解与熟练运算;改变了原《标准》只要求能够遵循逻辑论证,能判断论证的正确性,特别在几何标准中就没有提逻辑论证的要求的状况,提高了对逻辑推理论证的要求,确认推理论证是数学的基本方面,要发展和高度估价数学推理论证.在几何标准里,要求学生用演绎证明确立几何命题的正确性;认为数学并不总是容易的,针对内容“宽泛而粗浅”的问题,更精简整合了内容标准;等等.西方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美国等)正在重新强调基础训练和考试(全国统考)的意义,认为没有考试这样的外部压力,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牺牲一点民主与自由,牺牲一点开放和创新,保证最基本的质量要求,保证学生能学到一些最基本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的措施.
面对国外数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应当反思:如何看待外国的东西?更何况,现在国内传播的某些观点,是国外80年代或90年代初的思想,这些思想已经被他们自己的改革实践证明是有失误的.例如,在理解和运算、证明等技能训练的关系上,我们过去有某种程度的运算“繁”“难”现象,但现在如果反过来,不强调具体的论证过程(如大幅度地削弱逻辑推理论证的要求),只强调“发展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强调理解而不重视运算技能、逻辑推理技能的训练,似乎有点矫枉过正.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时,应当有分析和鉴别,以避免把不正确的东西也学过来,把我们自己的优势改掉了.数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应当全面、准确地反映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客观、科学地看待别国经验,根据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吸收借鉴,并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特色不动摇.
我们认为,借鉴国外经验,大力进行数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改革.例如,在基础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上,我们认为问题应当是如何改进基础训练的方法,提高基础训练的效率和效果,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基础训练中得到体现和落实,而不是通过削弱基础、削弱计算和推理证明训练等.国外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运算技能方面曾经做过削弱的尝试,认为只要理解就可以了,计算可以由机器来代替,但实践表明,这只是理论家们的“理想”.没有较大强度的训练,使技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的程度,理解只能停留在观念层次上,这样的知识并不能被有效地应用.另外,没有反映相应数学知识特点的合适问题,没有保持思考力水平的理性思维,活动、尝试、讨论就会流于表面化,并不能导致真正的数学理解,而且浪费宝贵的学校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