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4-15
当然我也有些建议在这里要和金龙商榷一下:首先要讲的是对最核心的部分过度关注,导致整堂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文是一篇纪念性的散文,为了纪念镭发现100周年,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所以要首先对文本有个整体的观照。如果失去了这样的依托,语言的训练就成了一座孤岛。那么如何解读呢?首先,理解居里夫人在科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这个必须让孩子们明确----发现镭。二、三自然段一起,解决了美丽的第一层含义----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贡献。第二层含义:不写居里夫人得到的,而写她失去的。居里夫人失去了身体的健康,容貌的美丽,失去了家庭幸福和丈夫。这就是美丽第二层含义----居里夫人刚毅,执着的品格。第三层含义:写居里夫人得到的美名、头衔、奖章。但她得到以后视金钱为粪土。因此,美丽的第三层含义----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这一切和发现镭分不开。正是这三层美丽,我们才说居里夫人的美丽是跨越百年的,甚至是跨越万年的。
对文本有了这样整体的观照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课进行这样的调整:第一,调整文本的整体感知环节。散文表面看比较散,如何让学生品悟到神不散。要从抓整体感知和抓文眼入手,只有这两个策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调整教学重点的内容。对于提炼镭的过程的过度关注,过度诠释,势必会导致其他环节的缺失。过度的关注会破坏文本本身的美。我们发现描写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中文本的画面的不美,但这恰恰是大美,造福人类的美。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将文本整体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改进本文教学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后,罗才军老师对于我的课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说:“往往我们所思考的,所追求的,所期待的,当真正到课堂上去实现出来时,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课堂情感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一个背景,诗意语文的源头是情感,举象、意会、复沓的技巧。本文的教学对文本细读非常到位,很细腻。来老师的课主要是抓住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的句子展开教学,解读全篇,应该说效果不错。但是教学这几句话平均用力,学生的情感停留在同一层次,因此如何全息地呈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如何更进一步推动学生有层次的体会和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是我们要考虑的?另外,作为课堂的一个环节,来老师设计的练笔也是比较好的。我认为他的练笔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一,给了学生一种表达的可能;第二,补充了文本空白,因为“居里夫人的想法”文本中没有说,所以可以让学生写;第三,本次练笔对于学生情感的提升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当然,我也要给来老师一些建议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本堂课的教学感觉没有回归到整体?我想这跟来老师在设计时,教学内容重构时层次的推进不够清晰,没有层层递进的教学重构是有关系的,老师与学生上课都很投入,但我们听上去感觉课堂大部分时间说的是一回事,学生的情感也只是在平面滑行,缺乏真正穿透学生心灵的东西。”
最后,工作室的何平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也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给我的建议是文本的整体把握上还得再改进。
金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感谢师傅和老师们对我的指导,从中我受益匪浅。一课下来,我思考着师傅和老师们的对我本堂课教学的点评及建议。我想对于《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个文本而言,篇幅很长(除去课题,全文共有1361个字。),学生阅读完此文一般需要用4到6分钟,怎么样使学生在初读的时候便可以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是值得我去思考的。在随后与师傅的再次交流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像《跨越百年的美丽》这样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学生初读之下有语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让学生在初读之后对文本有境感,能够较好地感知文本的整体内容,那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的教学策略上下点功夫……”这是我课前课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师傅的话让我明确了本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再则,教学中如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教学从“整体感知”再到“回归整体”?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更为全息式的细读,需要我们在寻找文本中具有拈连性的语文点上下更多的功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内容的重构上更有层次性,更有整体性,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具有层次性,这样我们的课才能有真正穿透学生心灵的东西。
希望提供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能够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
标签:教学反思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