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体验——面积的含义
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要理解面积的概念,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所以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说一说——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哪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比如:脸面、手面、书面、桌面、地面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画一画——从这么多的物体表面中,请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面。学生画出来的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通过讨论,得出:这些面都与物相连,称表面,有平面和曲面,画下来,每一个面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从而理解“表面”、“封闭图形”的概念。
4.比一比——用观察法和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使学生知道“面有大小,面不讲轻重、长短”
讨论归纳: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
(1)观察比较法
(2)重叠比较法
(3)用小正方形做标准间接比较法(教学难点)
前两种方法学生刚才已掌握,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
2、出示两个(看不出哪个面积大,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的哪个面积大)面积差异不明显的长方形。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 )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出示电子书)
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 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1.自学——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老师讲解:长度单位与面积的关系。
(出示边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将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然后告诉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至于1米和1平方米的对比让学生推导得出。
最后请学生从信封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在黑板画1平方米,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面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四)、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①画1平方厘米;
②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③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你的手指按一按)
④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我们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⑤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手掌压一压)
(五)、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得轻松愉快吗?(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镜面 ○
桌面 □
脸面 ☆
台面 △
物体的表面 或 封闭图形的大小 叫做它们的面积
此板书简洁、易懂,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便于学生建构知识的结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