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植树问题很相似,你能找找看吗?
生1:锯木头有点像的。
(出示相应题目,学生解答。)
生2:画图看一下,要锯成5段,只要4次就行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师:能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真好。
生3:俗话说1刀两段,段数比刀数多1,那么4刀就5段,所以(5-1)×8=32(分)
生4:还有走楼梯的时候也像植树问题。
(出示相应题目,没等老师开口,学生们自发讨论起来。)
生5:金老师,我有问题,24个台阶到底从哪里到哪里?半层还是一层?
师:你上台,问问大家吧。
生5向大家提问,生6自己跑上讲台:“题目中说1层有24个台阶,肯定是从1楼到2楼,这样才是1层!”(学生边说边指着课件。)
生5:哦,明白了。
……
生6:我们这个多功能厅里还有很多,你看上面的一排灯的距离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求的。
生:是的、是的。还有那边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开始就教室里的“植树问题现象”讨论开来。
师:金老师还找到一个,看!(出示学生们在教室的照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第一位同学到第二位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那么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几米?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你说的打出来。
学生们更活跃了,开始对这张照片隐藏的数学问题发表见解。
……
【师生平等的关系创设了学生自由的学习环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们知识结构逻辑起点与认知起点相互结合;结合图片的出现方式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得以渗透,最后老师只提供生活情境,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进入了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阶段。】
【片断3】课堂总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植树问题的特点:棵数=间隔数+1。
师:那可有个前提──
生1:两头都种树。
生2:我觉得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植树问题。
生3:我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