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tt
2015-09-28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精品学习网准备了科举教育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科举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做官)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都称之童生。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学、州学、县学学习,参加正式科举考试,所以又叫入学考试。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会试、殿试、三鼎甲、金榜题名。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wéi)。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贡生、荫生、官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jiè)元。唐寅(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称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叫解元,会试第一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lù)二人而已。
科举四宴
为了笼络天下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为统治者效劳,古代科举制度还组织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参加由官方、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举四宴。四宴分别为: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故四宴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落榜名人
科举考试是步入官门的途径,但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3次落榜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落榜后下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写成了药物巨著《本草纲目》。
8次落榜的明代文人归有光,在嘉定招徒开学,发奋攻读,写下了《震川文集》40卷。
4次落榜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出了著名文学作品《聊斋志异》。
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罗隐虽然10次落榜,但他矢志不渝,一直发奋学习,终于如愿以偿。后来成了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集至今仍广泛流传。他的一首《蜂》(不论平地与山尖)为我们所熟知。
太学
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翰林院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
武德时,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
玄宗时,遴(lín)选擅长文词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
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国子监(jiàn)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标签:国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