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掌。所以调整阴阳,也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邪的过盛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治疗时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阴阳偏衰,即正气中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寒者,应温阳以制阴。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是辩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也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人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酌情施治。
在按摩临床中,更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变部位在深层等,手法刺激量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病变部位在浅层等,手法刺激量较小。其它如患者的职业,工业条件等亦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在诊治时也应注意。
五、基本治法
按摩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针灸,但其基本治法亦以中医
基本理论为依据,不外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又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按摩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上始终贯穿着辨证施治的思想,所以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换言之,对某一疾病用一定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就起到某一特定的治疗作用。如果以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不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则不同;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相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单纯地用手法的性质和量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同样,也不能单纯地用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对按摩治疗作用的研究必须把手法和部位(或穴位)两者结合起来。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的部位,按摩治疗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法,在内科临床中,我们也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一)温法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症的一种疗法,它使用按、摩、揉、搓、擦等手法,达到补益阳气,祛除沉寒阴冷之目的。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擦肾俞、命门有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作用。
(二)通法
通发有祛除病邪壅滞之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临床治疗时,手法宜刚柔兼施。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说:“按也最能通气”。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
(三)补法
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以扶正祛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祛法。多采用按、摩、揉、推、搓、擦等手法,但操作时要求轻而柔和,不宜过重刺激。
(四)泻法
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腹部胀满和疼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施治。按摩之泻,不同于药物的峻猛,故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者,亦能应用,这也是按摩泻法之所长。临床以推、拿、点、摩为主,手法的力量要稍重,虽刺激较强,但因按摩是取手法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实的目的。
五、汗法
汗法是一种疏宕外邪,解除表证的方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汗法多采用拿、按、推诸法。如拿、按风池、风府、合谷、外关、大椎、风门、肺俞、肩井等穴可开通腠理,发汗解表。对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因重手法有解表作用,可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正如《内经》所言:“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六、和法
和即和解之发,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泻,不宜吐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按摩运用此法,手法要求平稳而柔和,频率稍慢。临床常采用推、摩、搓、揉等为主,可调脉气,和经血,运用于气血于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
七、散法
散即消散、疏散之意。按摩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如饮食过度,脾不运化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可用三法治之。散法对外科痈肿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多采用推、摩、揉、搓等手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
八、清法
清法是清除热邪的方法。临床采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所以,清法是治疗一般热性病的主要方法。但热病的症状较为复杂,治疗时应鉴别病的里还是在表,是实热还是虚火,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如气分实热者轻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泻气分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以养阴清火;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热凉血;表突然者,重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
相关推荐:
更多内容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