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11-19
∴ 。
∴ , 。
∴ 。
∴不存在这样的位置,使得 。
【考点】动态几何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1)观察图形即可得出结论。
(2)问题①:连结 ,设 ,在 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出这时 的值,从而得到 的长。
问题②:以线段 、 、 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需对三边是否能组成直角三角形进行讨论,分 为斜边、 为斜边和 为斜边三种情况讨论。
问题③:假设存在这样的位置,使得 ,由知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矛盾的结论。
否存在性问题属于中考题常设置的一种题型,此类问题常先假设结论存在,利用已若推情合理,则存在;否则,则不存在。
7. (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7分)如图,梯形OABC中,O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4,0)、(14,3)、(4,3)。点P、Q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其中点P沿OA向终点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沿OC、CB向终点B运动。当这两点中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1)设从出发起运动了 秒,如果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试分别写出这时点Q在OC上或在CB上时的坐标(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不要求写出 的取值范围);
(2)设从出发起运动了 秒,如果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
①试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这时点Q所经过的路程和它的速度;
②试问:这时直线PQ是否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有可能,求出相应的 的值和P、Q的坐标;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当点Q在OC上时,如图,过点C作CE⊥OA于点E,过点Q作QF⊥OA于点F。
依题意,有OE=4,EC=3,OC=5,OQ=2 。
由△OCE∽△OQF得 ,
即 。
∴ 。∴当点Q在OC上时,点Q的坐标为 。
当点Q在CB上时,如图,过点C作CM⊥OA于点M,过点Q作QN⊥OA于点N。
∵CQ=2 -5,∴OM=4+2 -5=2 -1。
又MQ=3,∴当点Q在CB上时,点Q的坐标为( )。
(2)①∵点P所经过的路程为 ,点Q所经过的路程为OQ,且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
∴ +OQ= (14+3+10+5),即OQ=16- 。
∴点Q所经过的路程为16- , 速度为 。
②不能。理由如下:
当Q点在OC上时,如图,过点Q作QF⊥OA于点F。
则OP= ,QF= 。
∴ 。
又∵ ,∴令 ,解之,得 。
∵当 时, ,这时点Q不在OC上,故舍去;
当 时, ,这时点Q不在OC上,故舍去。
∴当Q点在OC上时,PQ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当Q在CB上时,CQ=16- -5=11- ,
∴ 。
∵ ,
∴当Q点在CB上时,PQ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综上所述,这时PQ不可能同时平分梯形OABC的面积。
【考点】动点问题,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当点Q在OC上时,作直角三角形OCE和OQF,由二者相似即可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当点Q在CB上时,过点C作CM⊥OA于点M,过点Q作QN⊥OA于点N,即可得出OM=4+2 -5=2 -1,从而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
(2)①由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列出等式, +OQ= (14+3+10+5),即可求出点Q所经过的路程。用路程÷时间即可求得速度。
②分Q点在OC上和Q点在OC上,分别讨论即可得出结论。
8. (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7分)OABC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为原点,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OA=10,OC=6。
(1)如图1,在OA上选取一点G,将△COG沿CG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记为E,求折痕CG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2)如图2,在OC上选取一点D,将△AOD沿AD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记为 。
①求折痕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②再作 F∥AB,交AD于点F,若抛物线 过点F,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判断它与直线AD的交点的个数。
(3)如图3,一般地,在OC、OA上选取适当的点 ,使纸片沿 翻折后,点O落在BC边上,记为 。请你猜想:折痕 所在直线与②中的抛物线会有什么关系?用(1)中的情形验证你的猜想。
【答案】解:(1)由折叠法知,四边形OCEG是正方形,∴OG=OC=6。∴G(6,0),C(0,6)。
设直线CG的解析式为y=kx+b,则 ,解得 。
∴直线CG的解析式为:y=-x+6。
(2)①在Rt△ABE'中, 。∴CE′=2。
设OD=x,则DE'=x,CD=6-x,
在Rt△DCE'中, ,解得 。则D(0, )。
设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k'x+ ,由于它过A(10,0),∴k'= 。
∴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 。
②∵E'F∥AB,E'(2,6),∴设F(2,yF)。
∵F在AD上,∴ 。∴F(2, )。
又∵点F在抛物线 上,∴ ,解得h=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联立 和 得 ,即 。
∵△=0,∴直线AD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2, )。 (3)例如可以猜想:(ⅰ)折痕所在直线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交点;
或(ⅱ)若作E''F''∥AB,交D'G'于F',则F'在抛物线 上。
验证:(ⅰ)在图1中,折痕为CG,将y=-x+6代入 ,
得 ,即 。
∵△=0,∴折痕CG所在直线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交点。
或(ⅱ)在图1中,D'即C,E''即E,G'即G,交点F'也为G(6,0),
∴当x=6时, 。∴G点在这条抛物线上。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折叠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待定系数法,曲线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四边形OGEC是个正方形,因此OC=OG=6,据此可得出G点的坐标,然后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CG的解析式。
(2)①求出D的坐标,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AE′=OA,那么可在Rt△ABE′中求出BE′的长,从而可求出CE′的值。在Rt△CDE′中,CD=6-OD,DE′=OD,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OD的长,也就得出了D点的坐标,然后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D的解析式。
②①中已经求得CE′的长,即F点的横坐标,可根据直线AD的解析式求出F点的坐标,然后将F的坐标代入抛物线中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从而可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来判断其与x轴交点的个数。
(3)可以猜想:(ⅰ)折痕所在直线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交点:(ⅱ)若作E''F''∥AB,交D'G'于F',则F'在抛物线 上。验证(ⅰ)时,将y=-x+6代入 ,证明△=0即可。验证(ⅱ)时,说明G(6,0)满足 即可。
9. (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8分)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矩形,点A、B的坐标分别为(3,0),(3,4)。动点M、N分别从O、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其中,点M沿OA向终点A运动,点N沿BC向终点C运动。过点N作NP⊥AC,交AC于P,连结MP。已知动点运动了x秒。
(1)P点的坐标为( , );(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试求△MPA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x的值。
(3)请你探索:当x为何值时,△MPA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你发现了几种情况?写出你的研究成果。
【答案】解:(1)3—x ; x 。
(2)设△MPA的面积为S,在△MPA中,MA=3-x,MA边上的高为 x,其中,0≤x≤3。
∴ 。
∴S的最大值为 ,此时x= 。
(3)延长NP交x轴于Q,则有PQ⊥OA。
①若MP=PA,
∵PQ⊥MA,∴MQ=QA。
又∵QA=x,MQ=3-2x
∴3-x = 2x。∴x=1。
②若MP=MA,则MQ=3-2x,PQ= x,PM=MA=3-x。
在Rt△PMQ中,∵PM2=MQ2+PQ2,
∴(3-x) 2=(3-2x) 2+ ( x) 2。∴x= (x=0舍去)。
③若PA=AM,则PA= x,AM=3-x
∴ x=3-x。∴x= 。
综上所述,当x为以下值时,△MPA是一个等腰三角形:x=1或x= 或x= 。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勾股定理,待定系数法,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最值,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题意可知C(0,4),A(3,0),所以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AC解析式为:y=- x+4。因为P点的横坐标与N点的横坐标相同为3-x,代入直线AC中得y= x,所以P点坐标为(3-x, x)。
(2)通过求△MPA的面积和x的函数关系式来得出△MPA的面积最大值及对应的x的值。
(3)可分MP=AP,AP=AM,MP=MA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
10. (江苏省苏州市2005年8分)如图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张矩形纸片OABC,O为坐标原点,A点坐标为(10,0),C点坐标为(0,6)。D是BC边上的动点(与点B、C不重合),现将△COD沿OD翻折,得到△FOD;再在AB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将△BDE沿DE翻折,得到△GDE,并使直线DG、DF重合。
(1)如图二,若翻折后点F落在OA边上,求直线DE的函数关系式;
(2)设 , ,求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 的最小值;
(3)一般地,请你猜想直线DE与抛物线 的公共点的个数,在图二的情形中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猜想;如果直线DE与抛物线 始终有公共点,请在图一中作出这样的公共点。
【答案】解:(1)∵A点坐标为(10,0),C点坐标为(0,6),
∴D点坐标为(6,6),E点坐标为(10,2)。
设直线DE的函数关系式为 ,则
,解得 。
∴直线DE的函数关系式为 。
(2)依题意有:OC=6,CD=a,BD=10-a,BE=6-b。
∵∠ODE=90°,∴∠CDO+∠COD=∠CDO+∠BDE=90°。∴∠COD=∠BDE。
又∵∠OCD=∠B=90°,∴△OCD∽△DBE。
∴ ,即 。
∴ 。
又∵
∴当a=5时,b最小值= 。
(3)猜想:直线DE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公共点。就图2验证如下:
由(1)可知,DE所在直线为 .代入抛物线,得 ,
化简得 ,
∵△=242-4×1×144=0,
∴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直线DE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公共点。
解 得:x=12,∴y=0。
∴直线DE与抛物线 的公共点为(12,0)。
∴延长DE交OF于点H,点H即为公共点。据此作出公共点如图。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矩形的性质,翻折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待定系数法,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分析】(1)当F落在OA上时,四边形OCDF和四边形DGEB都是正方形,因此CD=DF=OC=6,即D点的坐标为(6,6),而GF=DF-DG=DF-(BC-CD)=6-(10-6)=2,因此E点的坐标为(10,2)。然后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DE的解析式。
(2)根据各点的坐标可知:OC=6,CD=a,BD=10-a,BE=6-b,可根据△OCD∽△DBE得出的关于OC、CD、DB、BE的比例关系式求出b、a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可根据函数的性质得出b的最小值及对应的a的值。
(3)可将(1)中得出的直线DE的解析式联立抛物线的解析式,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值与0的关系即可得出交点的个数并求出解,作图。
11.(江苏省苏州市2008年8分)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5,AD=6,BC=12.动点P从D点出发沿D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沿C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B点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P点到达C点时,Q点随之停止运动.
(1)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 ;
(2)当PQ//AB时,P点离开D点的时间等于 秒;
(3)当P、Q、C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点离开 D点多少时间?
【答案】解:(1)36。
(2) 。
(3)设P点离开 D点x秒,P、Q、C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当∠CPQ=900时,过点D作DM⊥BC于M。
∵∠CPQ=∠DMC=900,∠C=∠C,
∴△CPQ∽△DMC。
∴ 。
∵CP=5-x,CQ=2x,CD=5,CM= ,∴ ,解得 。
②如图,当∠CQP=900时,过点D作DN⊥BC于N。
∵∠CQP=∠DNC=900,∠C=∠C,
∴△CPQ∽△CDN。∴ 。
∵CP=5-x,CQ=2x,CD=5,CM= ,
∴ ,解得 。由已知和
综上所述,当P、Q、C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点离开 D点 秒或 秒。
【考点】动点问题,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如图,过点A作AH⊥BC于H,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知AB=5,BH= ,则 ,所以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 。
(2)如图,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设当PQ//AB时,P点离开D点的时间等于x秒,则由△CPQ∽△CDE,得 。
∵CP=5-x,CQ=2x,CD=5,CE=6,∴ ,解得 。
(3)分∠CPQ=900和∠CQP=900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12. (江苏省苏州市2011年9分)如图①,小慧同学把一个正三角形纸片(即△OAB)放在直线l1上,OA边与直线l1重合,然后将三角形纸片绕着顶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此时点O运动到了点O1处,点B运动到了点B1处;小慧又将三角形纸片AO1B1绕点B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此时点A运动到了点A1处,点O1运动到了点O2处(即顶点O经过上述两次旋转到达O2处).
小慧还发现:三角形纸片在上述两次旋转的过程中,顶点O运动所形成的图形是两段圆弧,即 和
,顶点O所经过的路程是这两段圆弧的长度之和,并且这两段圆弧与直线l1围成的图形面积等于扇
形AOO1的面积、△AO1B1的面积和扇形B1O1O2的面积之和.
小慧进行类比研究:如图②,她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OABC放在直线l2上,OA边与直线l2重合,
然后将正方形纸片绕着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此时点O运动到了点O1处(即点B处),点C运动
到了点C1处,点B运动到了点B1处;小慧又将正方形纸片AO1C1B1绕顶点B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按上述方法经过若干次旋转后.她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①:若正方形纸片OABC接上述方法经过3次旋转,求顶点O经过的路程,并求顶点O在此运
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图形与直线l2围成图形的面积;若正方形纸片OA BC按上述方法经过5次旋转,求顶
点O经过的路程;
问题②:正方形纸片OABC按上述方法经过多少次旋转,顶点O经过的路程是 ?
请你解答上述两个问题.
【答案】解:问题①:如图,正方形纸片经过3次旋转,顶点O运动所形成的图形是三段圆弧 ,
所以顶点O在此运动过程中经过的路程为 。
顶点 O在此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图形与直线 围成图形的面积为 。
正方形纸片经过5次旋转,顶点O运动经过的路程为: 。
问题②:∵ 正方形纸片每经过4次旋转,顶点O运动经过的路程均为: 。
又 ,而 是正方形纸片第4 +1次旋转,顶点O运动经过的路程。
∴正方形纸片OABC按上述方法经过81次旋转,顶点O经过的路程是
【考点】分类归纳,图形的翻转,扇形弧长和面积.
【分析】求出正方形OABC翻转时点O的轨迹弧长, 再求面积即可。要理解的是第4 次旋转,顶点O没有移动。
13. (2012江苏苏州9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AD与矩形EFGH的边FG重合,将正方形ABCD
以1cm/s的速度沿FG方向移动,移动开始前点A与点F重合.在移动过程中,边AD始终与边FG重合,
连接CG,过点A作CG的平行线交线段GH于点P,连接PD.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矩形EFGH
的边FG、GH的长分别为4cm、3cm.设正方形移动时间为x(s),线段GP的长为y(cm),其中
0≤x≤2.5.
⑴试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y =3时相应x的值;
⑵记△DGP的面积为S1,△CDG的面积为S2.试说明S1-S2是常数;
⑶当线段PD所在直线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垂直时,求线段PD的长.
【答案】解:(1)∵CG∥AP,∴∠CGD=∠PAG,则 。∴ 。
∵GF=4,CD=DA=1,AF=x,∴GD=3-x,AG=4-x。
∴ ,即 。∴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 。
当y =3时, ,解得:x=2.5。
(2)∵ ,
∴ 为常数。
(3)延长PD交AC于点Q.
∵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CAD=45°。
∵PQ⊥AC,∴∠ADQ=45°。
∴∠GDP=∠ADQ=45°。
∴△DG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GD=GP。
∴ ,化简得: ,解得: 。
∵0≤x≤2.5,∴ 。
在Rt△DGP中, 。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根据题意表示出AG、GD的长度,再由 可解出x的值。
(2)利用(1)得出的y与x的关系式表示出S1、S2,然后作差即可。
(3)延长PD交AC于点Q,然后判断△DG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结合x的范围得出x的值,在Rt△DGP中,解直角三角形可得出PD的长度。
2012中考科目:
【中考语文】【中考数学】【中考英语】【中考物理】【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中考历史】【中考生物】【中考地理】 【中考体育】
2012中考考前:
【中考动态】【中考心理辅导】 【中考家长】【中考饮食】 【中考政策】
2012中考考后:
标签:中考数学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