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9-12
【解析】
27.试题分析:“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表明苏轼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舞姿的美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词析句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 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例如:兴,百姓苦…)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28.试题分析:”“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点评:理解诗句的内涵,除了本句的意思之外,还要有整首诗歌的全局意识,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9.示例: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主要看对雨后晓荷的描绘)
30.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29.试题分析:。“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30.试题分析:“梦回吹角连营” 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作者爱国之情的表现。“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点评: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例如“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31.C
32.D
【解析】
31.试题分析:“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的说法不当,“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不是“炊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32.试题分析:“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的说法不当,其诗幽意无限,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D项的“激越”用词不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悬念、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理解诗歌时,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及写作背景等做综合的分析。
33.征蓬(1分) 归雁(1分)
34.B
【解析】试题分析:
33.根据题干“比作”的要求,可知考查的是颔联的两句,分析可提取出切题的答案“征蓬、归雁”。
34.“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的说法是不对的,诗人笔下的塞外风光不能用“明媚秀丽”来修饰,因为此次出使是被排挤出朝廷,所以风光固然有开阔奇特的意境,但并不“明媚秀丽”。
点评: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找到答案范围,并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35.C
36.B“直觉”改为“错觉”
【解析】
35.试题分析:从“寒月”一词可知,词中所体现的时令应当是秋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判断词中缩写的时令是什么季节,那就要在词中寻找关键性的词句,即寻找能体现时令的词句,或寻找时令所特有的特征、景物等。比如本词中,“寒月”就是秋季所特有的景。
36.试题分析:天共水,水远与天连,水天相接,“月映水中天”,就好像月亮倒映在水中的天上一样,写的是月映水中给人的错觉,让人顿觉天、月、水浑融无间。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37.B
38.C
39.“卷”言行走之快,表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40.①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4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42.三顾茅庐(鞠躬尽瘁) 表达词人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解析】略
4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4.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写出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表达出了地势的险要。(1分) “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汹涌和澎湃。(1分) 整句话写出了潼关雄伟的气势和地势的险要,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很好地为作者下文的怀古伤今张本做了铺垫。(1分)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精彩语句的把握能力。本诗卒章显志,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所以,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精彩炼字的分析。注意从手法(“聚”化静为动;“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内容(整句话写出了潼关雄伟的气势和地势的险要)两方面入手。围绕诗歌表现的主旨情感——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进行分析即可。
45.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向朝廷请战(或报国情)。
46.C(2分)
【解析】
45.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46.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重新启用,报效朝廷的愿望。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2017中考一轮复习试题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相关推荐
标签:中考语文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