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uy
2013-06-04
【摘要】为了让考生更好地了解招生动态,精品学习网中考频道编辑并整理了四川成都列五中学学校简介,希望能给考生特供到帮助,选择到理想的学校!
1904年,由蜀军政府都督、辛亥革命英杰、反袁斗士张列五等人创办。学校师生积极参加辛亥保路运动,被誉为辛亥革命在四川策源地之一。学校十易校名,八迁校址,“自强不息,其命唯新”。车跃先、叶圣陶、文幼章曾在该校执教。原中共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周炳琨,著名作曲家茅地等均系该校学生。几十年来,学校为清华、北大、哈佛、牛津、东京等海内外一流大学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学校秉持“公勇诚朴”校训;继承“爱国益民”传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重视艺体与科创教育。学校成立体育俱乐部、艺术中心、科创中心。其中足球、航模为传统优势项目,谭望嵩、刘宇、张炯等球员出自该校。“银杏”合唱团、民乐队多次出访,载誉而归。与美国俄州沙市中学、日本山梨县中学结为友好学校。
小巷深处的“巴蜀名校”
从文殊坊出发,穿过巴金故居——“双眼井”一直往前走,就到了小关庙街,再往前就是马镇街、莹华寺街、书院街和昭忠祠街了。在马镇街和莹华寺街之间有一条幽深的小巷,小巷深处就是闻名遐迩、享誉巴蜀的百年名校、“辛亥革命四川策源地”——成都列五中学(西区)。
走进学校大门,教学楼上“公勇诚朴”八个红色大字分外耀眼,“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标语彰显着学校教育理念。校园占地仅27亩,就像一座玲珑别致的花园,镶嵌在繁华拥挤的城市之中,显得那样的宁静安详,温文幽雅,含蓄厚重,而又不失青春靓丽的迷人魅力。校园内绿树环合,鸟语花香;办公楼上,青藤蒙络,摇曳生姿。教学楼琅琅的书声,操场上刚健的身影,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
学校创始人张培爵(字列五)半身铜像端坐在鲜花丛中,两道剑眉下,一双充满智慧的大而明亮的眸子里,深藏着这位辛亥革命志士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而坐落在东区校园的列五塑像气度却迥然不同:他身着戎装,矗立于伟岸的银杏前,目光犀利,仿佛要穿透一切黑暗,眉宇间凝聚着一股飒爽英气,俨然不失当年蜀军都督的大将风度。两座塑像从不同角度将列五先生读书报国的书生意气和挥戈杀敌的英雄壮志和谐的统一起来,彰显了这位投笔从戎的革命志士的伟大品格和壮美的人生。
在革命风雨中诞生的列五中学,至今已走过了105个风雨华诞。当年,她是张列五、李宗吾等17位四川高等学堂风华正茂的叙属学子,筹措17枚银元创办的一所地方“旅省”学校。先后九徙校址,十易校名,学校才于1994年九十华诞之际,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
100多年来,经过几代列五人呕心沥血的奋斗,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历史悠久、办学传统优良、办学业绩优秀、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首批省级重点中学、省级校风示范学校。
1904年的一个风雨黄昏,数十名来省城的叙属(宜宾)青年学子,被困于旅社,求学无所。当时,在成都高等学堂求学的叙属学生、同盟会会员张培爵(字列五)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如果能在成都办一所专们接纳叙属学生的学校,以后就不会再让那些家乡的学子求学无门,四处流散了,而且还能把“性行端谨,英勇有为”的青年培养成为革命之主力。
想到这儿,他立即找到叙属藉的文化人李宗吾(厚黑学创始人)、雷民心、王检恒等17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他们一听,即刻拊掌响应。办一所学校对于这些靠父母供养的学生来说,谈何容易?但他们并未被困难吓倒,决定每人先捐出一个银元作筹办经费。当17个带着体温的银元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成都,乃至四川教育史上的一所名校就这样诞生了。
他们用节衣缩食筹措的十七个大洋,在成都陕西街节孝祠因陋就简,赁屋授课,拟校名为“叙府公立中学堂”,拥隆昌县举人郭书池为名誉校长,以廖绪初为监学(校长),主持校务,并在清政府立案。没有教员,就请四川高等学堂的志愿者义务授课;没有教具、仪器、标本,就从叙府中学和高等学堂租借。
他们的侠义心肠,公勇的精神和诚朴热情,深深感动了叙属的乡亲父老,叙属各县为此成立了旅省同乡会,推张列五为会长,大家慷慨解囊,聚资办学。
当时有速成师范和普通高中各一班,为叙属各县培养师资和升学人才。全校师生总共百余人。为了扩大校舍,叙属隆昌县举人郭书池,变卖家产,捐银三千元,购得马镇街6号土地14亩修建学校。他还将自己在家乡兴办的知耻中学并入叙中,以扩大办学规模。为了保证经费来源,寒暑假,教师纷纷回乡筹款。张列五、廖绪初常常到叙属各县,四处奔波,八方游说,一面宣传革命,一面筹集经费,惨淡经营,学校才有了一定规模。
当初,同盟会员熊克武、陈伯衡、谢持、黄金鳌等从日本回川组织同盟会,张列五、廖绪初相继加入。为了实现将“性行端谨,英勇有为”之青年培养成为革命之主力的初衷,他们以叙府中学堂为基地,吸纳学生中的有志之士数十名成为同盟会成员,组织革命队伍,将武器弹药及革命文件存放于校内,叙府中学遂成为革命中心。学校还派出学生多名进入军官学堂学习军事。有十余名学生在“光复”初期胜任师团级军官。
学生黄金鳌,字汉卿,由学校保送保定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与蒋介石同班。辛亥革命中担任蜀军政府军队第四标第一标统,1913年在反袁护国“二次革命”中,他参加了以蔡锷为首的靖国军与清军作战。
学生吕超因“性行端谨,英俊有为”被推荐考入四川军官小学,旋升入保定军官学校。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吕操率先加入。1931年,他出任国民政府参军长。抗战开始,他坚持团结抗战,曾派参军王右瑜携亲笔信赴延安见毛泽东、朱德,共商抗日大计。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毛泽东,他在给吕超的回信中写道:“国难当头,团结为第一义,此物当志,当与先生同之也。”1945年吕操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解放前夕他主动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参与策动四川各军起义。
在风起云涌,血雨腥风的斗争中,满腔爱国热情,奋身投笔从戎的张列五先生也升任了四川都督。在辛亥革命时期,叙府公立中学堂师生,以同盟会员为核心,联络高等学堂、通省师范学堂、武备学堂等师生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奔走于四川各县,扩大革命力量,并几次图谋大举未成。他们参加了辛亥保路运动,还亲自到重庆建立革命基地,响应武昌起义。当时,叙府公立中学堂是辛亥革命四川策源地之一。
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其时,张列五任重庆督军,廖绪初赴川南。迫于经费困难,学监王检恒不得不风尘仆仆,到叙属各县催收校款,然收效甚微,学校一度全靠教员尽义务苦苦撑持。然民国肇造,战乱频仍,校产当尽,且负债累累,校务因此废弛。
其后,张列五任四川副都督,廖绪初为四川审计次长,二人莅成都后,看到他们亲手创办的学校因时局混乱而毁于一旦,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岂能让这所为革命立过汗马功劳的学校就此倒闭呢?张列五、廖绪初决心出力整顿学校,公推沈与百为校长。沈与白时任四川省教育司长,不能分身专任,特聘李筱亭担任监学(校长),赖建侯任校务。他们与教职员捐薪共苦,全体同仁共同出资赎回校产,振兴校务,挽学校于既倒。
李筱亭学监(校长),后供职于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府秘书处,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办公室机要秘书。重庆谈判期间上书毛泽东,陈述四川上层军政人物的态度与立场。1949年参加四川临时工委领导工作,秘密策动起义,推动熊克武、但懋辛组织善后委员会,迎接解放,联络邓锡侯、刘文辉等共商起义大计。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任,西康省副省长、四川省副省长。
1917年学校更名为“叙州联合县立旅省中学堂”,继续兴办。后因同盟会会员、学校教员朱山被害,张列五遭排挤,到北京参与讨袁罹难,郭书池、廖绪初相继去世,学校领导乏人,校务又复松弛。由于学校素有坚韧不拔之光荣革命传统和自强不息之奋斗精神,终未停办。四川“防区制”时代,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召集人、叙属十三县教育科长组成的“维持会”,监管学校行政事务。1930年学校再度更名为“叙属共立旅省中学”。1933年学校又更名为“叙属共立旅省初级中学”,改“维持会”为“理事会”,延请谢家吉作校长。以后学校逐步恢复,校务正常。
1935年,学校经省政府改组统办,其时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的李维远先生被任命为校长,由于他逐步改革,办学有方,校风为之大振,省教育厅专此奖学校一套教学仪器,以资鼓励。1937年学校建图书馆一幢,命名为“书池图书馆”,以彰创始人之一郭书池先生资学义举。
正当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丧心病狂地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抗日烽火在祖国大地熊熊燃烧。随着祖国大片山河的沦陷,日本飞机对成都开始了狂轰滥炸。
学校奉命疏散至离城80里的崇宁县(今郫县)唐昌镇,利用一所破庙(城隍庙)加以修缮,开学上课,其时条件之简陋可想而知。但广大师生在“抗日救亡”精神鼓舞下不辞辛劳,坚持办好学校。同学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相互勉励,随时准备,投笔从戎,为国出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渗入列五学子骨髓的公勇报国的精神,也是代代相传的“列五精神”的精髓。
为了培养学生“公勇”爱国之精神,百折不挠之毅志,强壮健勇之体魄,学校加强“童军训练”和体育锻炼。操场上,操练声竟日不绝;球场上,活跃着学子们健勇的身影。课堂上,选修抗战文学、时事论文、时事期刊;校园内,宣讲“民主精神总动员”文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成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设“民众识字”、“抗战宣传”、“通俗讲演”、“抗日壁报”等四组,深入民众,鼓吹抗战,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精神,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促进“抗战救国”。叙属联中学子经常走出校园,深入乡村院落,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一时间,田间地角,随处可见叙属联中学子的生产实践身影;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见他们激情洋溢的演讲。
在这期间,学校有些师生还秘密参加了革命活动。1937年,共产党员教师张有重,秘密奔赴重庆,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上校,为抗日救国做出了贡献。郭沫若《洪波曲》中说“张有重与各方联系,出力较大”。解放后张有重任省政府参事。
“成华联”三校鼎力时期,是成都,乃至四川现代教育史上一次辉煌。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成都地处中国“大后方”的腹心,华北和沿海大、中学内迁,人文荟萃,促进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的大、中学教育的繁荣。“成华联”就是这个时期成都普通中等教育的“三驾马车”。其中的“华”,就是列五中学前身“省立华阳中学”(简称“省华中”;“成”即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七中,简称“成县中”;“联”即成都联合中学,今成都石室中学。——笔者住)。那可是当时莘莘学子们深情向往的一所闻名遐迩的实验学校。
1939年,为落实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决议,“增进教育效率,提高教育程度”,“为升大专之青年培植良好基础”,省教育厅选定“叙属联中”更名为“四川省立华阳中学”,推行“六年一贯制”教学。1940年开始招生,“严格考选”,只收男生,实行住校制。次年委任留美博士汤茂如为校长。省华中是当时全省唯一“六年一贯制”男子中学。
汤先生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堂,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时任四川教育学馆副馆长,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学贯中西的汤茂如博士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的好友,也是一位热爱平民教育的教育家,著有《民众教育概论纲目》,曾参与定县“乡村建设试验”。发表过题为“平民政治与平民教育”著名讲演。
1941年,汤校长在《中等教育季刊上》发表了他当时的办学主张。他提出本“公”“忠”之精神办学,立“诚”“敬”“和协”之校风。提出生活即教育,导师以父母爱护子女之心教导学生;重视礼节、美术、音乐,以陶冶学生之品性;注意学生衣食住行,及一切日常生活,以增进身体健康;指导读书方法,实行自修辅导、问题讨论、设计活动等新教法,以培养学生求知兴趣及自学能力;课外活动,抗战宣传与科学训练并重。以谋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其自治与组织能力;实施工农生产教育,养成学生有工农之身手。
汤先生的到来,提升了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了省华中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学校一举成为全省最拔尖的中学校之一。当时的学校中西文化共容,教师中有西装革履的留洋博士,也有金发碧眼的外籍教授,还有长袍马褂的中文学究,大家共处融融,相安无事,各种文化相得益彰。汤先生以他开放的心胸、民主思想和人文理念,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民主进步思想能够生长传扬,从而学校成了文明、民主、革命思想滋生的息壤。
在省华中期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邮电部副部长宋直元,中科院院士、光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周炳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王学欣,美国罕布尔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光谱分析专家章竹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火箭专家张世忠,清华大学教授钟志斌、向义和、乌振生、梅启智,著名作曲家李有生(茅地),成都战旗歌舞团国家一级指挥谢忆生,北京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吴休等一大批巴蜀才俊。
汤茂如校长这些主张,不仅奠基了实验的基本理论,而且成为列五中学以后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石,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办学特色无不打上这一烙印。
1943年王崇阶先生任校长后,学校进行了三大改革,一是改“六年一贯制”为“三三制”(初、高中各三年),二是调整课程。减少公民课,取消军事训练,开设体育课;增加劳作、图画、音乐等选修课。三是实行分科教学。以学生能力、志趣,分文、理科教学。事实证明,当时这些改革举措具有先见之明
省叶圣陶执教的“省立华阳中学”华中时期,是列五中学一段最亮丽、最有风采的历史。学校坚持“严格考选学生,审慎延聘教师”,“厉行导师制,师生共生活,使学校家庭化,教学活动社会化,训导合一,德、智、体、美、群四育兼筹并顾”。当时学校聚集了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教育专家。如教育家、作家叶圣陶任国文科主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会长、华西大学教授文幼章任英文科主任。教员中有著名作家李伏伽,著名翻译家、作家徐霞村,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中共地下党员、外交家施谷等。
当时叶圣陶先生,任成都开明书局编务,省教育科技馆盛情邀请他担任研究员。对教育一往情深的圣陶先生,乐意接受邀请,并兼任省华中语文教学。他深厚的学问根基,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超强的敬业精神,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我与四川》一书中记载他在列五中学的生活;“上午与汤(汤茂如,时任校长-笔者注)、唐、刘、陈诸君讨论学校训导问题。……饭后校中开游艺会,我们之讨论弗克继续。……往操场观游艺会,节目为话剧《林中口哨》,理化幻术及黑人舞。有一三年级学生将昨日余之讲词记下,嘱余修改。其稿二千言以上,就油灯下改之。余之口音学生未能完全听懂,文字技能亦差,故错误处不通处颇多。改其三分之二,倦甚,停笔就寝,已十时矣。”从以上只字片语中,可以了解叶老在省华中任教时的工作和生活,管窥其敬业精神。
1945年1月,著名翻译家、作家徐霞村经作家李劼人介绍到学校当英语教员。当时徐先生的学生,现清华大学教授钟志斌回忆说:“他总是穿一身红一点的中山服,裤脚拖到脚背,一面走路,一面看书。一天一个美国飞行员到学校来,由他担任翻译。他流利通畅的翻译,让美国客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是啊,有这样一批教育精英的加盟,真乃列五校史上一大幸事啊!
这期间,学校秉叙属联中之精神,作教育改革之实验,创教书育人之伟业。办学规模也有了很大发展。学生们热情高涨,品学兼优。但他们“读书不忘抗战,不忘救国”的理想依然。有些学生毕业就报名参军,投入抗战前线。
每当学校集会时,简陋的校园里,总是洋溢着省华中奋进的校歌:
“伟哉,吾校!
体大溶溶,
有先烈之历史,
有革命之丰功,
莘莘学子济济溶溶,
改造社会之信心雄。”
从校歌中,我们可以管窥省华中办学宗旨:“培养人才,改造社会,蒙求国家民族之进步”,为升大学打好基础,为中华之崛起培植俊才。
叶圣老在省立华阳中学成立36周年之际,欣然为学校题写了“自疆(强)不息,其命唯新”八个遒劲的篆字,以他教育家独有的睿智,穿透了列五中学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和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它高度概括了列五人自力更生的创业之路,聚合了列五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张列五等人十七个银元白手起家,赁屋授课,到抗日战争寄居破庙,不忘忧国,再到十年文革偏安络带、双流,发展到如今的一部两校,这正是“自疆不息,其命唯新”的历史写照!在困难中崛起,在改革中创新,再创新中发展,这正是列五人的精神,列五中学的灵魂!
徐霞村先生亲笔填写的履历表及其翻译的《鲁宾孙漂流记》
世界和平理事会会长文幼章在学校的分工课表
一所有“灵魂”的学校
1944年,为纪念先烈张列五,省临时参议会提议,省立华阳中学更名为“省立列五中学”。
1947年学校由崇宁县迁回成都马镇街原址,校园修葺一新。校内修建“列五纪念堂”,以彰先烈之功业,传承学校之历史。“书池图书馆”,存书报杂志若干。同年列五先生之女张映书捐设“列五奖学金”,专奖报考国立大学理科之家境清寒之优秀学生。同时设立“绪初奖学金”、“余氏奖学金”,专奖文科及师范优秀考生。
在王崇阶任校长期间,继续坚持民主办学思想,倡导师生共同生活,经济公开,用人唯贤,主张自由发展,把学校办成了一所有灵魂、有思想、有精神的学校。一大批优秀人才、革命志士陆续到列五任教。共产党员李伏伽担任训育主任,每天晚饭后,在自己的宿舍前向学生宣讲时事。进步作家徐霞村任本校英语教员;民盟成员王阶平、贾承天先后任教务主任;中共党员施谷任训育主任。教师中有刘骏达(十二桥烈士)、马力可、游怀志、刘令门、龙志霍等党内外革命志士。在他们的影响与倡导下不少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或成为了新中国建设人才。
那时,学校成立了“列五研究会”,“砥砺学行,联络友谊,发扬列五革命精神”。诗人何其芳同窗、外交家、共产党员施谷在任训育主任期间,他满腔热忱,不辞辛劳,积极撒播革命火种,培养革命力量。他以高尚的师德教艺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引领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学校当时订有《新华日报》、《国难三日刊》、《群众》、《生活周刊》、《世界知识》等进步期刊,学生广泛阅读《大众哲学》以及鲁迅作品。在教师和先进思想影响下,学生们在校内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通过办壁报讨论“民族前途”,“谁在发动内战”等问题。当时刘光辉主办的《雷与电》和伍经庸主办的《光与热》探讨“人生价值”,报道“昆明血案”。
不少学生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秘密外围组织——“民协”,或参加进步组织“星海合唱团”。学校成立了“《学生报》通讯小组”,为中共地下党公开刊物《学生报》组织稿源。许多学生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饥饿”、“反独裁”“争民主”、反对“中美商约”、声援教师罢课等革命活动。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人的话,她就应该有一颗灵魂——一颗高尚的灵魂。只有科学的办学理念,纯粹的办学精神,才能世世代代激励她的学子高远立志、生生不息地奋斗,也才能让学生一生活得精神、活得精彩。列五中学就是这样一所有灵魂的学校。
标签:中考招生简章及计划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