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2

2011-05-18 13:31:4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也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语言;语言也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可以说,语言具有文化的一切属性,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是众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语言不但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虽然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其他文化现象一般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得到保存、延续和传播(3)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当我们说文化发展的时候,是指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原有的基础是靠语言保存和传播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而思维活动又离不开语言;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成员的集体创造,只有借助于语言这个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才能进行沟通和达到相互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互相借鉴也要通过语言。由此可见,文化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得到发展,所以说,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以上情况说明,语言和文化不但关系密切,而且有着特殊的关系。

4.语言交际文化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语言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不同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等,都可以从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找到根据。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有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所谓“语言交际文化”,就是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

4.1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不同民族语言词汇的不同点正是民族文化特征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语言交际文化因素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应词的有无

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之一就是一种语言里有代表某些现象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也有代表这些现象的词。不同语言里代表同一现象或同类现象的词就是对应词+例如,汉语的”父亲”、“母亲”跟英语的father、mother所代表的是同样的现象,所以它们是对应词,汉语的“吃”、“喝”跟英语的eat、drink所代表的也是同样的现象,所以它们也是对应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在其它语言里找到对应词.有的词这种语言里有,那种语言里没有。例如汉语里有“贫农”这个词,英语里就没有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词,因为“贫农”这个词是为农民划分阶级成分时创造的,是一种阶级成分的名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没有这样为农民划分阶级成分,所以没有这样的阶级成分的名称。把“贫农”翻译成英语就是poorpeasant,外国人听到Tt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 today这样的话就难以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poor就是“缺钱、缺物、缺奢侈晶”,poorilsant就是贫苦的农民,贫苦的农民怎么会有幸福生活呢?他们不知道,“贫农”是阶级成分的名称,而不是贫苦农民的意思。又如,汉语中有个谚语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个年轻翻译把其中的“三伏”和“三九”分别翻译成three fu和three nine,外国人当然听不懂:(引自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贫农”“三伏、三九”等都是汉语中特有的词,这些特有的词所反映的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和典故等,这类词语往往是直接反应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的,有相当——部分很难在其它语言里找到相对应的词语,典故更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语。

(2)对应词词义范围的大小

不同的语言里虽然有大量的对应词,但是多数对应词的词义范围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中亲属称谓很多,仅父母这一辈的称谓就分父系、母系方面的,每一个方面又分男女长次,父系方面的有伯父、伯母(大爷、大妈),叔父、叔母(叔叔、婶婶),姑父、姑母(姑爹、姑妈)等;母系方面的有舅父、舅母(舅舅、舅妈)、姨父、姨母(姨爹、姨妈)等;还要用大、二、三、……老等表示排行,总之是一长串,而英语中只有Uncle和Aunt两个词。可见这两个词的词义范围比汉语中相对应的任何一个词的词义范围都大。汉语中为什么有这么多亲属称谓呢?因为亲属关系对中国人很重要,所以中国人重视亲属关系,需要对不同的亲属关系详细分类。这就是一种文化。据说阿拉伯语中的骆驼有400多种名称,因为骆驼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他们非常重视骆驼,需要对不同的骆驼详细分类。这也是一种文化。实际上,不同语言中大多数对应词的词义范围都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intellectuaI指的是大学教授等学术地位较高的人,而汉语中的对应词“知识分子”通常是指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这说明“知识分子”比intellectual这个对应词所指的范围要广得多。

(3)词义的褒贬

一种语言中的褒义词、中性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贬义词。词义相同而褒贬不同,反应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例如,汉语中的“狗”的比喻义通常是贬义,很多用“狗”的词都是表示贬义的,甚至是骂人的话,例如“走拘”、“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等等。英语中的对应词dog的比喻义有很多是褒义或中性,例如:a jolly dog(快活人,有趣的伙伴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总有得意的时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鸟),有时甚至称自己可爱的孩子为my dog。我们通常把“宣传”翻译成propaganda,其实propa,ganda常常用于贬义,他们认为propaganda是欺骗,是不光彩的。日语中用“乌龟”象征长寿,汉语中“乌龟”的比喻义是骂人的话。

(4)引中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词义除了词的本义以外,许多词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民族语言中对应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英语中可以用summer比喻美女,汉语中的对应词“夏天”就没有这样的用法,

4.2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系统也是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语法系统的不同点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下面举例说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系统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1)词形变化的有无。许多语言都通过词形变化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词义和语义关系。例如,英语中大多数名词加“s”变为复数名词,大多数不定式动词加“Ed”变为表示过左时的动词或过去分词,加"ing”变为表示进行时的动词或现在分同。汉语没有这类词形变化。对这类区别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汉语重意念,重逻辑关系+不重形式。

(2)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的流水句很多,省略形式很多.在一定的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中,几乎什么句子成分都可以省略,很多句于都没有主语,而英语中可以省略的成分是有限的,没有主语的句子也很少;汉语中没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即意义上的被动句很多,如“自行车丢了”,“画儿挂在墙上”等,英语中表达这类意思都要用带被动标记的被动句;汉语的方位词、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都可以放在主语的位胃上作为陈述的对象,如“东边来了一个马队”,“夜里走了一帮客”“北京有很多外地人”等,而英语的方位词、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都不能这样用,这类意思要用其它形式来表达。这类区别可以解释为:汉语除了重意念、重逻辑关系以外,还充分依靠人的理解能力,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尽量考虑语言的节约性。

(3)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汉语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在英语中是southeast、southwest、northeast、northwest。汉语的“在床上”在英语中是in the bed。汉语的基数词是十进制,英语的基数词l-12是一段。12—20是一段,20以后又变为十进制。汉语中100以上还是十进制,十个百为千,十个干为万;英语的数词没有“万”,“万”用“十千”表示。汉语中表示大小的顺序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通常是从小到大,地点和年月日的表示法尤其明显。这也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4.3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说明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1))称呼

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称呼。这是各民族语言的共同特征。跟英语相比,汉语称呼中亲疏、长幼、尊卑的区别比较明显。英语中,关系密切的人之间都可以称名字,对父母、祖父母也可以叫名字,汉语中对长辈或长者绝不能直呼其名。

(2)称赞和批评

称赞和批评的用语也有很久的选择性?选择什么样的用语,往往是由交际双方的关系、说活人的态度和心理状态所决定的;不同民族语言中这类用语的不同,对称赞和批评的反应的不同,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到西方人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男主人一般总要称赞妻子的饭菜做得好;外国人到中国人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客人也总是称赞女主人的饭荚做得好,但是男主人—般不但不称赞,而且还要故意说几句相反的话,以表示谦虚,对于这样的情况,外国人一般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丈夫和妻子之间瓦相称赞,是表示夫妻关系好,如果互相批评,就意味着关系不好;而中同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在中国人看来,丈夫替妻子谦虚,说明丈夫可以代表妻子说话,夫妻如同—人。

(3)自谦和自尊

不同的人庄同样的场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自谦和自尊的用语不一定相同,不同语言中表示自谦和自尊的用语也不一定相同。中国人表示自尊的方法很多,但是常常以自谦表示自尊,也就是通过自谦来表示自己具有不骄傲自满、不喜欢炫耀自己的美德。因此当别人称赞自己时,往往要说一些相反的话,或者把成绩归于集体、他人。以英语为第—语言的人表示自尊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是以尊重别人的方式来表示自尊,因此当他们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时,总是首先表示感谢,不说相反的话是为了表明别人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的差异常常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中国人以为外国人都不谦虚,外国人常常因中国人的这种谦虚方式而感到扫兴,甚至认为中国人不诚实,有时会完全误解对方的意思。有一次,一位外国朋友称赞一位女翻译的英语说得好,这位女翻译马上回答说?“No not at all”使这位外国人感到很尴尬。

(4)邀请和应邀

邀请和是否应邀也有——套专门的用语,这类用语同样会因为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应对方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中国人熟悉的朋友之间的邀请,说话直截了当,不太熟悉的人之间的邀请,或者需要表示特别尊重时,常常要首先征求对方的意见,并且要说一些对对方的尊敬和自我谦虚的话。例如,如果是邀请吃饭,一定会说“吃顿便饭”“很简单”之类的话。外国人有时感到奇怪,因为原来说的是吃便饭,结果比宴会还丰盛。外国人请中国人吃饭,如果这个中国人不懂得外国人的习惯,一定不会马上接受邀请,总要说一些推辞的话,这往往会使外国人感到很不高兴,以为是看不起他,不愿意接受他的邀请。

<--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