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 【解析】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C 【解析】教学活动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A 【解析】苏格拉底善于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
4.B 【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5.C 【解析】德育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6.C 【解析】德育目标既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它贯穿于小学德育活动的始终,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7.D 【解析】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而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顺利进行,于是要协调三者的关系,班主任是最有力的协调人。
8.A 【解析】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9.C 【解析】初等义务教育最早发端于欧美,普遍实施于19世纪末。
10.A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校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11.D 【解析】学校课外活动多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形式能满足学生不同韵兴趣、爱好,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12.A 【解析】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
13.C 【解析】《孟子•滕文公上》说:“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14.B 【解析】由教育学理论可知,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15.C 【解析】人的一生中有两次快速生长期,一是婴儿期,二是少年期,其他时期都相对平稳,童年期也相对稳定与平衡。
16.D 【解析】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思维还不够深刻,所以他们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
17.B 【解析】教师的工作是开展教学,所以教育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18.D 【解析】师生关系的双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人。
19.C 【解析】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教科书的内容,才能很好地教学。
20.D 【解析】课程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去影响学生,就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21.C 【解析】教学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
22.D 【解析】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反映了一个人的认识与修养水平。
23.C 【解析】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上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特殊方式——复式教学。
24.D 【解析】只有备课全面、充分,上课才能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所以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25.C 【解析】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细化。
26.D 【解析】人身心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27.B 【解析】班集体是学生的集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自觉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
28.D 【解析】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集体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级的发展。
29.B 【解析】由教育学理论可知,现代教育的特征是科技教育。
30.D 【解析】由教育发展史可知,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是英国的学制改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