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数学 > 数学同步练习

初三数学同步练习:点、线、面、角复习试题

编辑:

2014-02-27

39.解:原式=33°×5+15′×5+16″×5………………………………… 1分

=165°+75′+80″………………………………………………2分

=166°16′20″.  ………………………………………………4分

40.可通过求证,则能证明

41.【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AD∥BC,可求证∠ADB=∠DBC,利用BD平分∠ABC和等量代换可求证∠ABD=∠ADB,然后即可得出结论。

42.【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点E到B、D两点的距离相等,所以,点E一定在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上, 首先以D为顶点,DC为边作一个角等于∠ABC,再作出DB的垂直平分线,即可找到点E。

43.【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已知的度数求∠BOC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MOC和∠NOC的度数,利用角的和差可得∠MON的度数.

(2)结合图形,根据角的和差,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到∠MON与∠AOB的关系,即可求出∠MON的度数.

解:(1)因为OM平分∠BOC,ON平分∠AOC

所以∠MOC=∠BOC,∠NOC=∠AOC

所以∠MON=∠MOC﹣∠NOC=(∠BOC﹣∠AOC)

=(90°+50°﹣50°)

=45°.

(2)同理,∠MON=∠MOC﹣∠NOC=(∠BOC﹣∠AOC)

=(∠BOA+∠AOC﹣∠AOC)

=∠BOA

=45°.

点评:此类问题,注意结合图形,运用角的和差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求解.

44.【解析】

试题分析:由CD是∠ACB的平分线,∠ACB=50°,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求得∠DCB的度数,又由DE∥BC,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求得∠EDC的度数,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得∠BDE的度数,即可求得∠BDC的度数.

解:∵CD是∠ACB的平分线,∠ACB=50°,

∴∠BCD=∠ACB=25°,

∵DE∥BC,

∴∠EDC=∠DCB=25°,∠BDE+∠B=180°,

∵∠B=70°,

∴∠BDE=110°,

∴∠BDC=∠BDE-∠EDC=110°-25°=85°.

∴∠EDC=25°,∠BDC=85°.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

点评: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

45.【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垂直定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依次分析即可得到结果.

证明:∵ AB⊥BD,CD⊥BD(已知),

∴ ∠ABD=∠CDB=90°(___垂直定义_).

∴ ∠ABD+∠CDB=180°.

∴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A+∠AEF=180°(已知),

∴ 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CD∥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点评: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

46.【解析】

试题分析:证明:∵AD⊥BC,EG⊥BC

∴∠ADC=∠EGC=90°

∴AD∥EG

∴∠1=∠2,∠E=∠3

∵∠E=∠1

∴∠2=∠3

∴AD平分∠BAC.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点评: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

47.【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ABC=180°,∠D+∠DCB=18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BC=2∠OBC,∠DCB=2∠OCB,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D+2(∠OBC+∠OCB)=360°,然后结合∠A+∠D=208°即可求得结果.

解:∵AD∥BC

∴∠A+∠ABC=180°,∠D+∠DCB=180°

∵BO、CO分别平分∠ABC、∠DCB

∴∠ABC=2∠OBC,∠DCB=2∠OCB

∴∠A+∠D+2(∠OBC+∠OCB)=360°

∵∠A+∠D=208°

∴∠OBC+∠OCB=76°.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

点评: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

48.【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格点的特征结合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依次分析即可.

解:(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考点:基本作图

点评:基本作图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

49.【解析】

分析:(1)观察发现:利用作法得到CE的长为BP+PE的最小值: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2,点E是AB的中点

∴CE⊥AB,∠BCE=∠BCA=30°,BE=1。

∴CE=BE=。

(2)实践运用:过B点作弦BE⊥CD,连结AE交CD于P点,连结OB、OE、OA、PB,根据垂径定理得到CD平分BE,即点E与点B关于CD对称,则AE的长就是BP+AP的最小值:

∵BE⊥CD,∴CD平分BE,即点E与点B关于CD对称。

∵的度数为60°,点B是的中点,∴∠BOC=30°,∠AOC=60°。∴∠EOC=30°。

∴∠AOE=60°+30°=90°。

∵OA=OE=1,∴AEOA=。

∵AE的长就是BP+AP的最小值,∴BP+AP的最小值是。

(3)拓展延伸:分别作出点P关于AB和BC的对称点E和F,然后连接EF,EF交AB于M、交BC于N。则点M,点N,使PM+PN的值最小。

解:(1)观察发现:。

(2)实践运用:

如图,过B点作弦BE⊥CD,连接AE交CD于P点,连接OB、OE、OA、PB,则点P 即为使BP+AP的值最小的点。

BP+AP的最小值是。

(3)拓展延伸:作图如下:

50.【解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1=∠2,∠3=∠4,进而得出答案。

(2)根据已知得出∠2+∠4=∠5+∠6=90°,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的长,即可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出CO的长。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以及矩形的判定得出即可。

相关推荐:

数学相似同步练习 

浙教版二次函数同步练习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