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芋老人传》教学计划示例

编辑:

2016-11-16

第三节课  导读、练习课

教学目的:理解时位移人的道理,领会借题发挥的写法。

课前说话:生1:转达《中国青年报》“元旦献词”的中心和名句。

生2:介绍刘吉《时代的思考》中陶渊明的一首诗。

生3;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

听写:时位移人、绾黄纡紫、揽辔褰帏、衅孽中乘、屈膝迎款、身名君宠、同于芋焉。

(小组互改评分)

导读讨论:

师:这节课,我们结合研究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进一步讨论立意和中心思想。罗XX提出;体现课文中心的名句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揭示中心的?

生4:体现文章中心的名句是“时位移人也”、“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生5:文章借芋老人和相国之间有关食芋的故事,借芋说理,借题发挥,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和指出了这种社会现象。

师:王XX、曾XX提出;老人解答相国疑问,说明了时位移人道理之后,为什么还要用“芋视乃妇”、“乃 友”、“乃学”三个事例?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6:如果把“时位移人”作为芋老人借芋发挥提出的中心论点,那么这三个事例和后面“无不同于芋焉”的例子都是它的论据。

生7:文章用了具体事例和对比论证,最后推出结论: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师:钟XX、李XX四人提出:故事到此结束,主题已得到了揭示,文章满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一段赞?张XX提出:谁赞?赞谁?这段与整篇有什么关系?

生8:前四段是故事部分,后段属议论部分。我们学后过的《捕蛇者说》也是如此。是全文的总括和深化。

生9:赞是作者评说,评谁?一评事:老人能在偶然的机会中结交相国,是少见的奇事。

师:对这点,邓XX提出:为什么事情碰得那么巧?何XX说:如果取消“命妪煮芋以进”,或书生不就童子试,或归时不下雨,则文章会有什么效果?

生10;这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如果没有那些情节,就不会有相国的辍箸而叹,就不会有芋老人的借题发挥,也就没有这篇充满哲理的文章了。

生11:这种偶然性也是可能有的。历史上不是记载过韩信落魄时接受过漂母的赐食吗?

师:这个问题,上节课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了。即:本文既属寓言,自然其中情节都是为寓意的表达需要而安排的。艺术创作的原则是寓偶然性于必然性之中。为了主题需要,可以虚构、巧合、误会。之所以作者还要写这一段,是作者觉得由芋老人代言借题发挥的讽喻还没有说够。因而亲自登台,假戏真做。模仿史传的写法,煞有介事地评赞起来。下面继续谈赞谁赞什么?在这部分里,他着意要突出的一点是什么?

生12:第二是评论相国。先对“芋老人说他只在吃芋停箸上忘旧”表示怀疑,但就事论事,仍然肯定相国还是比较有良心的。

生13:接着评论老人:只读过点书,怎么能说出高深事理?

师:对这点,王XX提出质疑:明明赞老人,为什么又说他的话是否传闻过实?

生14:这还是刚才老师说的,作者是假戏真做,欲扬故抑。虚晃一笔,使读者更觉得自圆其说真有其事,就越能给人以启发。

师:说得很好。

生15:我认为赞语要突出的是最后那句感叹。

师:对这个问题,不少同学提出了质疑。王XX说:为什么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的,而野老鄙夫却能言?王X说:芋老人果真比缙绅士大夫聪明吗?郭XX更觉得:为什么要把缙绅士大夫写得那么愚蠢?请大家分析。

生16:不是缙绅士大夫不会说,而是他们不肯说。

生17:怕说,不敢说真话。

师:这个观点很有见地,请举例说明。

生18:比如《皇帝的新衣》故事中的大臣们(包括皇帝本身)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都不敢说皇帝没穿新衣。只有那个小孩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才能说真话。

生19:陈世美也知道不认前妻和子女是不道德的,但他既要贪图荣华富贵,就只好昧着良心了。

师:那么,请大家归纳一下。为什么小孩子、野老鄙夫说得出的话,大官们却说不出?

生20:关键还是时位起作用。有权势地位的人,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肯拆穿西洋镜,只有毫无地位权势的人,才敢面对事实说真话。,

师: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愚蠢呢?

生21:能面对现实认识真理的叫聪明,不敢面对现实甚至歪曲真理的就是愚蠢。

师:这样看来,芋老人比相国和其他大官果真聪明吗?

生众:聪明。

师:没有随意把缙绅士大夫写得那么愚蠢吧?

生众:没有冤枉。

师:大家想想,战争年代,我们的干部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毫不计较个人利益。可是现在,却有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子女谋个安乐窝,不惜拉关系,走后门。甚至殉私枉法,这是为什么?

生众:也是时位之移人也。

师:可见,历代阶级社会有时位移人的问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今天,也还要经受时位移人的考验。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22:要记住列宁的教导:“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生23:现在,党号召我们要反对不止之风,我们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生24:不谋私利,提高爱国和为人民的思想。

师:认识很好。最后,还有几个关于表现手法的问题:

A.       王XX提出,为什么要写“丞尉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那可能吗?

B.       温XX、朱XX提出:为什么要用“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来形容书生?身影为什么会瘦?

C.       余XX提:为什么要用《芋老人传》为题?为什么不以《芋》为题?

D.       谢XX提:可不可用《书生吃芋引起的故事》为题?

E.       生25:“丞尉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完全可能。就说今天吧!如果赵总理派人用小轿车接你父亲上北京,县长、书记知道你父亲和总理是老交情。也会请你爸爸吃酒席,说不定还会给你提前安排个好工作哩!(众笑)

生25:问题是这个情节好像和中心无关,是多余笔墨。

生26:怎么是多余?既然是故事,细节描写越具体就越能感染人;况且这也是“时位移人(看人)”不正之风的一个侧面。

师:我同意这忙里偷闲的一笔。妙!再谈第二点。

生27:“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活画出落魄书生遇雨时的形象。

生28:“身影”是借代的写法。下雨天,饥寒交迫的书生,身体哆嗦,自然更显得寒酸。

师:说得很好。本文多处用了借代格。语言生动形象,精练优美,是小品的笔法。再谈第三点,关于命题。

生29:《书生吃芋引起的故事》太直太露太罗嗦。

生30:《芋》,又像个说明文的题目。

生31:还是《芋老人传》好。因为文章本来就是按传记格式来写的,也较吸引读者。

布置练习

1.同桌互说故事梗概;

2.同桌互背课文最后一段;

3.完成《语基训练》题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可以高于生活,可以通过塑造典型来反映生活,九年级上册语文芋老人传教学计划讲解的内容大家都了解了吗?关于本课的知识点点击【初三语文知识点】栏目去查看~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