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广东高考 > 广东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年代变化总结:从封闭到开放

编辑:sx_liujy

2015-06-11

“语文教育如果是被高考这根‘指挥棒’指挥的话,细究了今年广东省的高考语文试卷后,我想说,这个领域的‘指挥棒’,基本已朝着我心目中期待的方向指挥了。”一位关注语文教育多年的观察人士这样说。精品学习网整理了高考语文年代变化总结:从封闭到开放,希望可以帮到2016年高考的考生。

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来都忙乎了些什么?时代的变迁和要求,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和影响了基础教育?

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高考已经走过38个年头。某种意义上说,高考是观察教育以及教育改革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同时代的高考试卷,鲜明地反映着社会时代变迁以及教育的变化。

38年来,高考试卷有什么变化?教学、教育有什么变化?它们是否在往更多人期待的方向改变……本期《南方日报》选择更多人可以“看懂并有话说”的高考语文试卷作为对象,邀请在1970年代—2000年代参加高考的“过来人”,分享他们对那个年代高考语文试卷与今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的感受,通过这些感受、细节、故事、观点,或许可以引发对高考、教学、教育更多的思考。

多位人士表示,观察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卷,会发现38年来,高考语文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曾经的偏重字词句拼写、强调语法等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式考察,到如今偏重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思辨能力、清晰表达的能力、对文言文的掌握、对古代经典诗文的熟悉等,令人欣慰。一度被批评为“肢解”汉语的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指挥”下,正在变为真正的汉语素质教育。“整体看能够较好地考察学生的中文素质、能力,在往更多人期望看到的方向转变。”一位“70后”说。

高考语文试卷应该怎样设置才算是一份好试卷?相当多的被采访人士对今年广东的语文试卷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大家的共识是,它应该考查的是学生运用中文的能力、素质。一个接受了适当语文教育的学生,就能考一个合格的分数。真正要取得高分,就是那些拥有较高的汉语素养的学生:比一般学生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汉语的延展阅读,积累起了更好的语感、更强大的词汇量、更多的文化积淀,“全是‘内功’,用题海战术达不到这个效果。”一位受访者如是说。

1970年代

当年的考卷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当时看到作文题就很慌张!”眼前是全国工业学大[微博]庆会议上的一篇领导讲话稿,大意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求考生缩写为一篇300字的短文,唐建新顿时懵了:“从来没有学过缩写。”想过《唱国际歌时想到的》、《路》、《大跃进中的二三四》等等这类在1973年以前的高考作文题,可居然一个都没派上用场,却来了个从未接触过的“缩写”。唐建新当时的心里甚为忐忑,不知道怎么“缩”,怕缩出来未达到或者超出了规定的字数。

唐建新是语文教学研究专家。他曾参加过1973年的高考,但由于当年的张铁生交白卷事件,分数通通不算数,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再次走进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考场,“当时的考生来自工厂、车间、田间,没有复习资料、考试大纲、参考考题和老师。”唐建新笑言,当年大多数人都在“裸考”。尽管在此之前,唐建新从事了两年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可当年那份语文试卷的某些题型着实把他考倒。

让唐建新感到为难的还有当年那份卷子中的填空题。“那些外表道貌()然、内心卑鄙龌()的神父,尽管装出一()穷人的救世主的模样,实际上是()善、()婪、凶狠、残暴的剥削者和压迫者。”这些填空让今天的学生来做都轻而易举,可对于当年那些上山下乡多年的知青考生而言,却颇为费劲。“这些词汇很多来自《参考消息》,我们下乡的知青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那种高层读物,词汇量完全靠自己平日的积累和储备。”唐建新回忆,当年的语文试卷无论从考题还是形式都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