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法学论文 > 版权法论文

版权法论文: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

编辑:sx_changxl

2013-11-08

【摘要】精品学习网小编为你提供版权法论文: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目前,信息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席卷全球。据美国因特网理事会日前发布的报告称,仅仅7年前,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还不到9万,去年即达1.7亿,到今年3月已超过了3亿。[1]美国电脑工业年鉴公司预测,2002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9亿,2010年可达7.65亿。[2]有人断言:“在不远的将来,网络将成为人类基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将决定个人、企业、国家乃至全球的生存方式。”[3]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能力,改善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受教育权等项基本人权。与此同时,也有人利用网络传播黄毒、侵犯他人隐私和进行其他网络犯罪,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给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构成了威胁。因此,研究因特网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对于促进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因特网对人权事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全部涉及并回答所有的问题。本文试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对如何应对因特网在这一领域对人类提出的挑战作一初步探讨。

一、因特网是否属于言论自由保护的对象?

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国际上军火非法买卖管制条例》[4],1997年又出台了《出口管制条例》[5].在这两个条例中,美国政府禁止向国外输出加密的计算机软件。[6]政府认为,软件不属于言论,而是一种军事器械,就像枪炮一样可能被人用作犯罪工具。例如,网络可被儿童色情狂、恐怖主义分子以及其他潜伏于网上的可怕的人通过私人的、不可解读的保密渠道来从事各种邪恶的勾当。由于加密软件的输出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政府有责任有义务禁止其出口。[7]美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实际上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因特网及其软件究竟属不属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言论自由条款保护的对象?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因特网本身的特性,还是从公约的有关规定以及各国对言论自由的通常理解看,因特网都属于言论自由保护的对象。

首先从因特网本身的特性看,因特网是由计算机系统支撑的媒体,它通过计算机之间的链结,把信息发送者发送的材料转换为电子信号,然后通过网络的传输,将材料在信息接受者的终端上还原,从而使人类能够跨越时空,自由交流。简而言之,因特网是人们继书本、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传播信息和交换思想的一个新的载体。无论因特网上出现的是文字,还是图象、声音,无论因特网上的内容是关于政治的,还是关于经济的、宗教的,都是人们发表的言谈、议论和意见,都属于言论的范畴,[8]与传统的言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理应受到保护。

其次,公约第19条第2款规定,人人享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论口头的、书面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作为人权经典性文件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也有类似规定:“人人有权……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在这里,“任何其他媒介”或“任何媒介”不仅包括公约列举的媒介形式,还包括声象、广播、电影、摄影、音乐、图画以及电子媒体等等。它们都是公约确立的人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9]的方法和途径。简单地说,一切关于人类的思想、观点、意见和议论的载体,都属于公约言论自由保护的范围,网络也不例外。

第三,在现实生活中,因特网属于言论的观点也在各国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The Oxford Companion of Law)把言论自由表述为“公民在任何问题上均有以口头、书面、出版、广播或其他方法发表意见或看法的自由。”[10]我国的《法学辞典》指出“……演讲、音乐、电影、广播等凡用于表现思想、见解者,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11]印度认为,“言论”通常是一个人思想或感情的表达,无论通过口头、书面、印刷、图画或任何其他形式。[12]在美国,在政府发布前面提到的加密软件出口禁令后,许多人对此提出了挑战。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名叫伯恩斯坦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带着加密软件到世界各地去讲学。伯恩斯坦声称,软件就是言论,受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的保护。加利福尼亚北区法院同意了这一观点,推翻了政府的禁令。[13]之后,在宗教技术中心诉网络在线通讯服务公司、泽兰诉美国在线公司等一系列案件中确认了因特网及其软件应受宪法第一条修正案保护的原则。[14]法院的判决得到了美国学界的一致支持。[15]

可见,作为一种新的言论形式,因特网应受公约言论自由条款的保护是毋庸置疑的。各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时,应当有人权观念,并根据公约言论自由条款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和管理因特网。

二、因特网对传统言论自由保护理论的挑战

既然因特网是一种新的言论形式,它与传统的言论形式有什么不同呢?传统的言论自由保护原理是否仍然适用于因特网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因特网与传统媒介的区别。

与传统媒介,如书本、报刊、印刷、图象、音乐、广播、电视、电影等相比,因特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因特网是一个发散性的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一个信息发送中心,任何一位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向网络发送信息或从网络接受信息。一旦信息进入网络,就会自动分散复制,向所有的计算机终端传输。如果某个路径被切断,信息会很快转到因特网系统的其他路径。而在传统媒介中,总是有一个信息发送中心,通过自己的信息传输渠道向外界编发或者转发信息。一旦信息中心被关闭,该传输系统就会陷于瘫痪。

第二,因特网是一个互动的体系。换句话说,因特网并不依靠特定的物质形式而存在。任何一位拥有一个支持IP协议的计算机[16]的个人,都可以从网络的任何地方链结,并且传播他或她选择的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图象、音乐和文本。而传统的信息媒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态,比如纸张、胶片、碟片、电台等。信息的传播受到物质形式的制约。

第三,在因特网中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在因特网中的所有信息,不管其内容或形式,都以数元[17](bits)的数字形式传播。当信息在因特网中传播时,人们无法从因特网上区分或者确认某一特定信息。而在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能通过文字、图象、声音等形式区分出它的内容和形式。

因特网的上述特征向传统的言论自由保护理论提出了挑战。

传统人权理论认为,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根据该项人权,人人有权通过任何媒介自由发表意见。但言论自由也不是一项绝对人权,它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保障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道德。[18]各国之所以在公约中达成一致,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共识:首先,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都应受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制约。言论自由的实现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以牺牲其他权利或自由为代价;其次,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理论强调,过去那种认为“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思想放入市场之中”的“思想市场”理论[19]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因为参与市场的各个人或各类人拥有的资源是不均衡的。总有部分人能够比其他人说得多些,说得有效些。因而需要对“思想市场”进行干预。[20]

在网络时代,因特网本身固有的特性对言论自由保护的理论以及以上共识构成了冲击:

第一,在因特网中,限制言论自由的基础发生了变化。(1)虽然在网络上应当坚持言论自由的行使必须遵循“不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原则[21],但在是否构成“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行为方面,网络与传统媒体所持的标准不同。进一步而言,在网络上传播的言论享有比传统媒介更为宽松的空间。这是因为,与传统媒介不同,因特网从来就是一个超脱于政府管理体制之外的领域。而且,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高效性,对于知识的传播、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22].因而对网络任何形式的过度的、不适当的管制都会降低因特网给人类带来的福利,减缓人类向信息社会推进的步伐。基于传统上网络的不受管制性和开放性、高效性,应当重新考虑传统的言论自由限制标准。[23](2)市场失灵理论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这又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对于经济、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来说,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人们拥有的信息资源大体上是均衡的。这是因为,因特网可以允许任何一台并入网络的计算机使用者参与全球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了参与的最大化;由于人们进入因特网不会遇到任何阻碍,因而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从而实现了言论最大程度的多样化;无论输入者是谁,输入因特网的所有信息都以同样的方式、沿着同样的路径传播,从而实现了言论参与者的平等。但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说,由于各国在信息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某些国家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某些国家信息技术则比较落后。有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利用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通过因特网上的电子邮件、电子报刊以及其他媒体把本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强加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严重威胁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因此,就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市场而言,的确存在着信息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在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必须把言论自由的保护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第二,在因特网上,限制言论的可行性问题极为突出。新技术往往就是一把双刃剑。因特网在促使信息最大化给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传播淫秽材料、侵犯隐私权和知识产权、计算机欺骗以及前面提到的“文化侵略”等问题,对国家的安全和公民的人权造成了新的威胁。因而因特网上言论的传播,同样应当遵循公约确立的原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保障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道德。过去,传统媒介都有一定的传播形式,我们可以依法对出现问题的传播媒体采取一定的措施,甚至是预防措施进行纠正。但因特网是一个发散性的网络体系,可以从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发送和接受信息;因特网又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任何信息一旦放置于因特网之上,就立即到达所有的计算机终端;网络以数元的形式在系统中运行,难以辨认,也难以区分。这些特征决定了在网络上发现或阻止人们发送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在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对网络进行控制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在享用因特网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和收益的同时,有效地防止其带来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新课题。

总之,因特网具有的发散性、互动性和难以辨认性,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最大化,拓展了公约确立的言论自由的空间,各国政府应当为网络上言论自由的行使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条件。但正是由于因特网的上述特征,给我们依法限制言论自由的弊端和缺陷带来了困难。此外,由于各国信息技术条件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对网络上言论自由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当着重考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标签:版权法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