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1
四、折中论的出现一组织说
(一)学说{26}
1.真实损害说。这是德国学者奥特曼(Oertmann)于1901年提出的。奥特曼(Oertmann)感到差额说难以支持回复原状的诉求,并且常常带来损益相抵的不当适用,于是,他便另辟蹊径,提出损害不仅仅指被害人财产总额的减少,相反的,被害人所有物被剥夺、毁损以及身体所受伤害本身也是损害,而且是“真实的损害”。这种真实的损害和通过差额说算出的损害都是损害观念的组成部分。
2.直接损害说。德国学者诺伊勒(Neuner)于1931年提出直接损害说,以求解决差额说不能完满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诺伊勒(Neuner)看来,因侵权行为发生的损害就是侵权行为直接作用的标的物的毁损灭失。这种毁损灭失作为“直接损害”,是无论如何都要依据客观价值获得赔偿的。因标的物的毁损灭失而给受害人带来的其他损害,被称为“间接损害”,它仍然得用差额说算出,也同样应获赔偿。
3.组织损害说。为消除差额说面对假设因果关系问题的理论尴尬,德国著名法学家拉伦兹(Larenz)于1950年后提出了组织损害说。拉伦兹认为,民法上的损害赔偿的目的就在于填补赔偿权利人财产上所受的损害,而民法又规定回复原状优先于金钱赔偿,也即个别财产受损害时,其回复原状居于首要地位,被害人整体财产的保护则居于次要地位。既然这样,一个特定物体遭遇损害时,这个直接损害就是损害赔偿的最低额度,它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获得填补。但若不是一特定物体受损而是整体财产受损,则判断损害的存在、大小还是要借助差额说来进行。
4.客观损害说。奥地利学者Bydlinski认为,加害行为的结果就是权利或利益被侵害,这种侵害必须依据权利或法益的客观价值来计算。因为被害权利,对于所有人民都具有平均相等的价值基础,也就是某种法益,对于一般人,均具有平均、正常的通常价值。但他也指出,被侵害法益的客观价值,仅为损害赔偿的最少限度数额,被害人主张超越客观损害以外的损害时,被害人的特别关系,也是应当考虑的{27}
(二)特点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主张组织说的学者们在用语、目的等方面都有不同,如有的使用“真实损害”,有的使用“直接损害”,有的是为了解决损益相抵问题,有的则是为了解决假设因果关系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上述诸等学说能被统一冠名为“组织说”,还是因为其具有两大共同特点:第一,加害行为所致特定物体本身发生的毁损、灭失、被剥夺等也是损害。这种被统一称之为“客观损害”的损害与“财产总额的减少”共同组成法律上的损害概念。“损害一观念,乃由客观损害之成分及其他整体财产上所受损害之成分所组织而成。客观损害应客观估定之并应于任何情形下予以填补,易言之,纵使赔偿权利人就该特定被毁损物体所有之利益小于客观价值,赔偿权利人仍得请求赔偿客观价值。”{28}第二,所有的组织说分支学说都不彻底抛弃差额说,都认为:“二财产状况所发生之差额,仍得获得赔偿,但其赔偿在损害之观念中位居次要地位,且以其差额大于客观损害为前提。财产差额若小于客观损害,则损害即等于客观损害,利益说乃不发生作用。”{29}
(三)是非
组织说确实破解了差额说面临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难题。采用组织说,回复原状的要求理所当然地应该得以满足;组织说所认定的客观损害于任何情形下都必须得到赔偿,形成了对受害人保护的最低门槛,更能慰藉普通民众的法律感情,也摆脱了假设因果关系、损益相抵缺失等问题的纠缠。德国法上其后还出现了若干为组织说进行理论奠基的学说,其中之一就是“权利继续作用说”—“损害赔偿法除填补损害之目的外,尚具有所谓权利继续(Rechtsfortsetzung)的功能,即权益受侵害时,损害赔偿请求权使被害人取得该被侵害权益的价值内容,以该权益的客观(交易价值)作为应予赔偿的最低损害。”{30}借助权利的客观价值来为组织说认定的客观损害进行辩护,确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权利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利益而成为权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权利内含的价值被确定化、客观化了,只有这样,权利才能为世人所明知,才能要求他人予以应有的尊重和注意。毫无疑问,立法者之所以给予债权人以收回自己财产的权利,给所有权人以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就因为他推定一个债权人照例对收回其财产是有利的,而所有权人的利益按例就是别人不应干涉他对其财产的处分。立法者推定人们在某些条件下有某些利益,而他想要保护其中某些利益。{31}
标签:民商法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