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论文格式 > 论文格式模板

2014会计学论文格式模板

编辑:

2014-10-24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概述

(一)中小企业概述

1.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来解释清楚。从全世界范围看,通常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就中国而言,对中小企业一直采用定量指标并且采用复合定义标准来划分。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2月19日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作为划分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具体划分如下:

表2-1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单位:万元

小型企业(满足条件之一即可) 中型企业(满足条件之一即可)

职工人数 销售额

(万元) 资产总额

(万元) 职工人数 销售额

(万元) 资产总额

(万元)

工    业 3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300-2000 3000-30000 4000-40000

建筑业 6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600-3000 3000-30000 4000-40000

批发业 100以下 3000以下 100-200 3000-30000

零售业 100以下 1000以下 100-500 1000-15000

交通运输业 500以下 3000以下 500-3000 3000-30000

邮政业 400以下 3000以下 400-1000 3000-30000

住宿和餐饮业 400以下 3000以下 400-800 3000-15000

资料来源:《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2.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达到了4240万户,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家GDP的58%,对国家的税收收入占到48%,这个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中小企业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由其带来的优势转变为竞争劣势;为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当前中小企业应将发展重点放在“二次创业”上。

(3)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

(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其运作原理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制定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或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及监督,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尽快向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警示和反馈,以便通过采取实时的应对措施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危害[5]。

基于我国中小企业特有的经营环境与条件,结合中小企业特征和财务风险征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控、预测,采用相应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财务风险,预先告知管理层,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危害,保证中小企业财务活动安全运行的管理行为。

(三)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育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为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我国企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就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都比不上多数外国企业,普遍是规模小,竞争力差,这将影响国内中小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投入资金多来源于家族、合伙人等,这样的组建背景使其资本规模普遍偏低,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大多企业不得不大规模举债,形成较高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等,进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同行业的相关大型企业对生产相应产品的成本价格略有提高,就会给中小企业的成本和资金回收能力带来更打的挑战,这无疑会加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现状

(一)无法全面、完整地利用获取的信息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财务会计信息、数据为基础。就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存在着观念上的障碍:普遍认为财务作为企业的核心,预警与否个别人知道即可,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就意味着对外公开,保密的财务信息无论如何是不能公开化的。更有甚者,认为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考虑的不是企业将会面临的风险而是收益,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意味着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根本没必要专门建立这样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抱着这样的对事心态,中小企业无法正确对待。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实力弱、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优化,机制不活,约束其获取财务信息的能力,加大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多数中小企业沿袭原来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造成影响;管理层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未能给予高度重视,加之会计人员中存在着非专业化的普遍现象,业务水平低,对会计法规、制度原理不熟悉,进而未能明确收集信息的目的,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即便有的企业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电算化,但缺乏专业人员的指点,协助,也从未从实质上解决问题。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使得会计提供的信息未能及时、有效、完整地为企业预警财务风险及处理服务[6]。

(二)财务预警模式过于复杂不便掌握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财务预警模式:企业通过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模式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预测。目前,世界上流行的财务预警模型有单元判定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在对过去数据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结论[7]。而在我国国内,关于财务风险评价及预警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先由外国学者提出,再由本国学者引用,根据本国企业的特点,借鉴并将其应用到国内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中。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式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对象集中在大型企业,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研究还很不足:为了适应大型企业的需要,我国大多使用数学建模法和评分法。其计算方法复杂繁琐,需要多次数学计算,同时操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财务知识等。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出资规模小,业务内容简单,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与财务风险差距甚大,管理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相对较差,过于复杂的预警模式难以掌握、执行;即便在理论上得到认可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难以发挥其正常作用,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出现;太过复杂的预警模式的信息成本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负担起[8]。

(三)财务风险的分析、处理不完善

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是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其中分析财务风险的前提在于明确预警范围,对预警范围的确定就是确定风险包含的内容和类型:主要包括筹资、投资、担保、信用和应收账款等相关的风险[9]。只有明确了预警范围,才能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而处理方法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企业使用预警机制通过对会计期间内的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预测潜在或即将发生的风险,其目的是为了分析发生风险的原因,以及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来避免或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就目前来说,中小企业里管理人员缺少风险意识,又缺乏专业人员,使得企业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加之使用传统观念上的预警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确就已经发生或是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的类型,进而无法抓住重点,导致企业不能准确地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使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受到怀疑;对应该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处理、规避,企业中专业人员也未能及时作出选择,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悲剧的发生[10]。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