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2
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学地理外化于文学表意程序,内证于文学思维模式、创作理念、评判标准等,完成了文学地理与文学审美经验实践化呈现的本体与征象的统一。再次,文学地理与文学接受。该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作家所处的语境及其审美经验问题,即作家都是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是以地理环境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但由于其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存在,意味着作家及其审美经验受制于人-地及其关系的同时,又显示出超越性,而人-地及其关系也在主体意识的流动状态中呈现出原始地理环境的越域能力,并随着这种文化能力与心理能力的积累与发展,维系着人-地及其关系的膨胀系数和辐射范围。这在前文已有论述。其二是文学的传播过程,文学传播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作家出生、身份地位,作品艺术成就,社会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科技因素等等。但在中国古代,地理在所有因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王兆鹏就曾以柳宗元、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情况为例论述到:“文学传播接受的冷热,与创作主体的生存状态、地域环境、人文地理也有相当的关联。”瑑瑣?关于此,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尚永亮《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都有过翔实而系统的论述,并且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古代文学研究新方法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其三是接受实践,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论到了文学接受程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瑑瑤?文学艺术是情感的文字显现,进入艺术世界的途径主要在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程序中展开。对于作者维度而言,则包括作者研究和相应地理空间、历史时间的研究,《乐记》中云:“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征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瑑瑥?《吕氏春秋》卷一《孟春记》云:“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瑑瑦?以此为基础和研究限域,还应该囊括以地理为中心的政治、文学风气等,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在论证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与气象时显现了此关系范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而对于文学作品,一方面要重视文学作品所处的地理文化语境,如清代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后识》就曾谈到:“《琵琶》为南曲之宗,《西厢》乃北调之祖,调高辞美,各极其妙。”?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文学作品背后基于地理为中心的创作语境,杨湜在《古今词话》中谈到:“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讬以教内人为词,强庄夺去。庄追念悒怏,作小重山及空相忆云……。”还更应该在文本与地理现实的关系相互为参,达到文学接受的广度和深度。如叶燮就不仅强调文学接受能够“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更在论到《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中“晨钟云外湿”句说:“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事实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在论到《摩柯池泛舟作》中“高城秋自落”句云:“而曰高城落,则秋实自高城而落,理与事俱不可易也。”强调在“事”、“情”、“理”相互为参、互文见义的程序中通达文中之“不可言之理,不可施之见,不可径达之情”,实现“理至、事至、情至”瑒瑠?的至高境界。是以在文学接受领域,文学地理在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整个生产环节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形塑了文学基本活动程序范式,并在恒定性中突显出不可或缺的文学理论建构维度。综合来看,地理不仅指向客观物态的、空间可感的地理地貌,是一个限域性的物理空间,更包含着以前者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宗教、政治等人类一切社会实践形式,具有强大的主体性与自我超越性。而文学地理作为人-地及其关系的文学实践化,在征象上表现为文学活动程序中的系列地理因素和地理现象,在本体论上就是人对地理的情绪体验之后的审美意识形态,包含着:(1)文学地理的哲学根据依然是历史唯物主义;(2)文学地理在存在论上指向以人-地互建为中心的一切文学活动的恒定存在范式;(3)文学地理所开辟的研究视角是将传统研究的时-空范畴转化为空-时范畴;(4)文学地理有着自身的结构体系,它以运动论上的人-地同一性为系统原理,贯穿着文学的文本结构、文学活动范式、文学本体论思想,具有着从微观到宏观的程序性与发展性。目前学界对于文学地理学系统结构还少有研究,邹建军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文学的地理基础、文学的地理批评、文学的地理性、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文学的地理空间、文学的宇宙空间、文学的环境批评、文学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文学地理空间的限定域与扩展域、文学地理批评的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瑒瑡?为此奠定了基础,结合上文研究可以发现,从文学地理的研究来探讨文学地理学的系统结构,具有学理可行性。原因在于文学地理不仅具备了人-地及其关系的基本属性,并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参与着文学本体性构成、文学文本结构理念,以及文学生产活动关系论和程序运动论。这意味着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是以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为核心活动范式,在此互动程序与影响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它构成了从文学地理来建构文学地理学系统结构的充要条件和学理基础。首先,微观文学地理学,它主要针对的是文学文本。文学地理首先意指的是人-地及其关系在文学文本中的客观呈现,是文学地理在文学文本中的媒介构成,包括直接性和间接性两个部分,前者是指客观地理空间与时间的明确标示,比如地理名称;后者是指以与地理相关性的物象和事象来间接实现的地理表征,比如说风土人情、服饰、人物、叙述语言、事件、特殊的动植物等等。它们拥有着特定的符号载体,在文本充任着题材、人物、场景、意象、事件、情节等,暗含着比兴、象征等修辞方法和一系列叙述技巧,并以此为基础满足作家的表意需求和文本的意义播撒。因此,微观文学地理学也就集中在文学地理在文本中的物态化显现研究,这一研究贯穿着文学地理在文本中的显现方式和形态、充任的角色和成分、发挥的意义功能及其突显的表意原理等。其次,宏观文学地理学,它主要针对的是文学活动。
标签:地理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