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18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21] 整理者所言之第二部份(整理者列顓頊、帝嚳,宜加上少昊)文字,或本存或本無,皆有可能。從第四簡與第五簡看,殆為本存而佚失也。論帝之文字,古書中多從黃帝(以《大戴禮記‧五帝德》為代表)或帝堯(以《尚書‧堯典》、《論語‧堯曰》為代表)說起看,簡文可能脫佚黃帝至帝堯中間諸帝之文字。而起始從黃帝或帝堯之與否,關係到文獻早晚問題,依顧頡剛層累地造成古史說論之,第一簡之「軒轅氏」若為黃帝(因有時亦名有熊氏),簡文述帝之文字將不再出現黃帝,則戰國諸子書與其時青銅器銘文推尊至黃帝之文獻,相對時代上要比簡文來得晚。
[22] 《諸子集成補編》第四冊第74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2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第284至286頁,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初版。
[24]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第117至12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
[25]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第315至366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3月第2版。
[26]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第326、328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3月第2版。
[27] 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第359至37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1版。
[28] 太史公云「唐虞以上,不可記已」(卷一百二十八《龜策列傳》,《史記會注考證》第1338頁)、「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第1353頁)、「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卷一《五帝本紀贊》,第39頁)。
[29] 尚賢之主張,為禪讓言論造成先聲,簡1、9、10等皆言及,可參。
[30] 觀簡文之言桀紂,數桀紂之罪狀,不下於《尚書‧牧誓》等古書所言,實為不經之古史書,與夫好事之傳奇小說取材之資。
[31]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第8至1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
[32]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第315至366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3月第2版。
[33]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要詮》第144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34] 可參劉師培《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第四十二至四十四頁之《二十五等人圖》,《劉申叔遺書》下冊總第2023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又清‧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參被改名為《羅振玉校刊群書敘錄》一書,見第310頁,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元月第一版。
[35] 舊題周‧辛鈃撰《通玄真經》十二卷,即《文子》。見《諸子集成補編》第二冊第721至799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此書題「要」,則為其大義者也。1973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竹簡本《文子》,證明成書於漢代以前。
[36] 《諸子集成補編》第七冊第228至232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7]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孟子》第254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第11版。
[38]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第22頁,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第1版。
[39] 觀《說文》與段注之說解「貴」、「賤」二字可知,並「賢」字可參。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282與279頁,台北:天工書局,1987年9月再版。
[40] 「人倫鑒識」,見《世說新語‧政事》何驃騎作會稽條注引郭泰別傳及《賞譽》庾公為護軍條注引徐江州本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第180、459頁,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3月版。
[41] 陳寅恪《逍遙遊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第九二頁,北京:三聯書店,二○○一年七月北京第一版。
[42]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1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第25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十一月第一版。
[43] 顏師古曰:「傳,謂解說經義者也。」(《漢書補注》第315頁)
[44] 「契」於《漢書》卷二十《古今人表》中以古文表之(《漢書補注》第315頁),字形即《子羔》第十簡「契之母」之「契」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193頁),西漢‧賈誼《新書‧連語》亦見。
[45]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第315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3月第2版。
[46] 分別見《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論語》第128、54、173、7、81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第11版。
[47] 「尊賢」依孟子之說,有王公大人之尊賢與士之尊賢。相關論述,昔鄙有一郭店簡《語叢三》注譯之稿本,說之頗詳,然尚未刊。
[48] 論帝堯之前之一帝或諸帝。
[49] 此論帝堯。簡一二上殘,依簡一七之詞例,可補「堯乃老,視不明」,整理者已有說。簡一二末已完,依詞例當接有「舜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等文字之一枚簡,疑即簡一一,然簡一一起始部份已殘。而簡一三為論帝堯之末,故作此安排。
[50] 此論帝堯舉賢人於舜。簡一三、簡一四為堯舉舜,簡八、簡九為堯試舜,簡一○為生讓,參《尚書‧堯典》堯之舉舜有「明明揚側陋、試可、生讓」三過程,故為此安排。
[51] 廖名春《讀上博簡容成氏札記(一)》以簡一五、二三為排列,見簡帛研究網。案,此說可商,應為二三、一五之序,舜命臣之語為「某既已受命」,簡二八、二九、三○皆有詞例為證,簡二三末為「禹既已」,簡一五始為「受命」,故云。
[52] 前舉為禹、后稷、皋陶、質等大臣之佐舜,依《尚書‧舜典》看,所缺尚多,然並不意味簡文必定缺佚若此。簡一六則言連「天地」都來佐舜,故繫於此。
[53] 此論舜臣之佐舜。
[54] 此論帝禹之執政。
[55] 此論古諸氏。排於此類簡之前的簡三三云「聖人」,殆為論上上人之帝,下啟上中仁人之古諸氏。簡二、簡三所談及的廢疾之人,於其時都得到很好之照顧和發揮,與下面所要接續之簡三六、三七論廢疾人所以起的原因,適成對比,文意承續。整理者已云簡一、二、三可連讀。
[56] 此論桀與湯之革命。
[57] 此論紂與周文、周武之革命。
[5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5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59] 廖名春《讀上博簡容成氏札記(一)》,見簡帛研究網。
[60] 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第365至366頁,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年一月初版。
[61] 皆見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初版。又《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五版。
[62] 周鳳五《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第359頁,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年一月初版。
[63]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1冊《尚書》第276、42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第11版。
[64]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73、14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65] 湯漳平《論唐勒賦殘簡》,《文物》1990年第4期。
[66]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第1009頁,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10月10日再版。
[67]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第14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
[6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5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69] 周鳳五《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第359頁,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年一月初版。
[70] 右偏旁從「施」字之右偏旁。
[71] 下偏旁從「壬」者應從「王」聲。
[72] 此字李銳《上博館藏楚簡(二)初札》一文所說,見簡帛研究網。餘字為整理者所說。
下一篇: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