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为“腓”字异体,而不当以“?”字释之。
简28“或丞(承)丌(其)?(羞)”。“?”,原释者指出此字《说文》所无,音与“憂”、“羞”通(第175页)[1]。今帛本均作“羞”。
黄锡全先生认为此即“憂”字。金文“憂”字本像人以手掩面形,后又从心作。爪下多一画“一”,可能表示手与身体相连之义,也可能为饰笔。犹如中山王壶的“爱”比圆壶的“爱”多出一笔。[9]
简30“?用黄牛之革”。“?”,原释通“執”,意缚、结(第177页)[1]。今本作“執(执)”。
徐在国先生指出,字也见于上博二《容成氏》38简,读为“饰”。弋、埶二字古通。埶与執形体相近,典籍常相混,疑今“執(执)”为“埶”之误。[3]杨泽生先生据曾侯乙墓竹简和上博二,也主张释为“饰”。[29]
简30“莫之?(勝)?”。“?”,原释者谓字待考,或释“敓”,“古夺字”(第177页)[1]。今本作“说”,帛本作“夺”。
陈斯鹏先生释为“敓”。他认为此字从“兑”从“又”,是“敓”字无疑。只不过“兑”之末笔与“又”之首笔共用,以致稍难辨认。与“说”、“夺”通。[6]
杨泽生先生认为释“敓”根据不足。他释为“?”,从八从丈。其所从“八”当有兼表音义的作用,似可读为有分义的“判”。此字今本作“说”,读“脱”,训“解”,帛本作“夺”,均与“?”的“分”义近。[29]
黄锡全先生释“撥”或“弁”。他认为此字下部与此批易简几见“丈”字形有不同,因而不从丈。“八”下左方一点,可能是简上污点。根据字形字义,此字有两种可能:一,可能是楚系文字“癹”的省变之形,上部“八”很可能为“癶”的省形,又兼为声。在此读为“撥”,与夺、脱音义相近。二,可能是“弁”字。为分离、裁断义。并认为第二种可能性较大。[14]
何琳仪、程燕先生释“?”,“豕”与“兑”声系可通。[7]
简44“汬暜不?(食),旧汬亡(无)?(禽)”。原释“暜”字,为“普”之本字。(第196页)[1]
刘大钧先生亦以“暜”为“普”字,认为“古‘普’字可与‘溥’字通假,疑古字‘溥’或与‘泥’字有义通之处,故竹书作‘暜’也”(第12页)[30]。陈伟先生释为“替”字,“废”、“堙塞”义[17]。孟蓬生先生同意读“替”,并认为该字上部所从即“替”字初文[26]。杨泽生先生认为“普”字应读为“湴”。据《广韵》说“湴”同“埿”,“深泥也”。此二字应属同义换读。[10]
简44“汬浴(谷)矤(射)?(鲋)”。“?”,原释者谓字待考(第197页)[1]。今本作“鲋”。
徐在国先生同意字形的隶定,并指出字不见于后世字书,疑是“冡”字异体。“冡”字异体可从“丰”声。冡,后世多作“蒙”。蒙、霧二字古通。又鲋、務二字古通。故“冡”可从今本读为“鲋”。[31]
简49“?(厉)同(痛)心”。原释“同”,读为“痛”(第202页)[1]。今帛本均作“薰”。
徐在国先生释作“?”,读若沇。可读为“薰”。[3]杨泽生先生同意徐说,并指出此字为“?”字繁体而非“同”字简体。[32]黄锡全先生认为原字形比“同”少一横,比“?”又多一横。他认为可能是“冋”字,冋与薰声母相近。薰,指火焰上出,炯,也指火光。[14]
简50“酓(饮)?(食)??(衎衎)”。“?”,原释者谓字待考(第204页)[1]。今本作“衎”,帛书本作“衍”。
陈伟先生隶为“?”字,读为“侃”。“侃”与“衍”都是元部字,与“衎”字更是溪纽双声、元部叠韵,都可通。[17]
简55“?(涣)丌(其)血,欲易出”。原释“欲”字(第210页)[1],今帛本均作“去”。
陈伟先生释作“?”,读为“去”[17]。季旭升、陈斯鹏先生等均同此说。
简58“?(曳)丌(其)轮”。“?”,原释者谓字待考(第214页)[1]。
何琳仪、程燕先生指出,原篆有残缺,拟恢复此字左从“爿”,则此字可与三体石经“逸”之古文吻合。“曳”“逸”双声韵近。[7]
今本“亨”字,在残存的楚竹书《周易》中除《随》卦上六爻辞作“亯”外,其余均作“卿”。刘大钧先生指出,今本“亨”字凡作“亨通”义解者,帛本作“亨”,竹书本作“卿”;今本作“享祀”义解者,帛本作“芳”,竹书本作“亯”。(第8页)[15]“亨”字在《周易》卦爻辞中习见,注家一般释作亨通,通顺之意。而刘保贞先生认为,作此解则很多卦爻辞解不通。他通过列表比较帛书与竹书本相应所作之字,指出亨除含有享献(包括享祀和致贡)之义外,还有宴飨之义。注家训亨为通,乃是用引申义,其本义是指宴饗,即通过宴饗来沟通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元亨是指大宴饗,小亨是指小宴饗。关于“卿”字,刘保贞先生据杨宽先生“在金文中‘鄉’和‘卿’的写法无区别,本是一字”的说法,认为隶作“卿”不确切,当作“鄉”。竹书本用的是本字。鄉,即饗,宴饗义也。(第17-21页)[33]
[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廖名春.楚简《周易》校释记(一)[J].周易研究,2004,(3).
[3]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J/OL].简帛研究网,2004-04-24.
[4]李锐.读竹书《周易》札记[J/OL].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04-04-18.
[5]季旭升.《上博三·周易》“需”卦说[J/OL].简帛研究网,2004-05-03.
[6]陈斯鹏.楚简《周易》初读记[J/OL].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04-04-25.
[7]何琳仪,程燕.沪简《周易》选释[J/OL].简帛研究网,2004-05-16.
[8]赵秋成.上博楚竹《易》第二简“?”卦卦名释[J/OL].简帛研究网,2004-09-10.
[9]黄锡全.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六则[J/OL].简帛研究网,2004-04-29.
[10]杨泽生.上博竹书第三册零释[J/OL].简帛研究网,2004-04-29.
[11]陈爻.竹书《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试解[J/OL].简帛研究网,2004-04-29.
[12]季旭升.《上博三·周易》简六“朝三褫之”说[J/OL].简帛研究网,2004-04-18.
[13]杨泽生.竹书《周易》中的两个异文[J/OL].简帛研究网,2004-05-29.
[14]黄锡全.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数则[J/OL].简帛研究网,2004-06-22.
[15]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一)[J].周易研究,2004,(5).
[16]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J/OL].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04-05-08.
[17]陈伟.楚竹书《周易》文字试释[J/OL].简帛研究网,2004-04-18.
[18]廖名春.楚简《周易》校释记(二)[J].周易研究,2004,(5).
[19]张新俊.说饎[J/OL].简帛研究网,2004-04-29 .
[20]廖名春.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J/OL].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04-04-16.
[21]吴新楚.楚简《周易》“不家而食”新解[J].周易研究,2004,(6).
[22]吴辛丑.楚简《周易》“而”字非衍文补证[J/OL].简帛研究网,2004-08-01.
下一篇:刘承干与南浔嘉业堂藏书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