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2013-01-15

需要指出,整理者将“诗无隐志”章拟名为《孔子诗论》,在概念上存在一定混淆。第一,此文内容并非全部来源于孔子,还存在“七十子之徒”的观点。第二,“《诗》论”一体,迟至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其文体名称极为不当。如需拟名,建议改称“楚简本《诗传》”为妥。

四.《大序》亦当为“传”

如果“诗无隐志”章确为“传”的话,有可能为聚讼纷纭的诗序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对于毛诗《关雎》题下的序言,《经典释文》引旧说:“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迄末,名为《大序》。”可见,所谓《大序》、《小序》是能够从文辞上予以割裂和区分的,足见二者很可能原本并非同一性质的文体。

今人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疑《诗序》原作一篇,著于《诗》后,如《序卦传》然。”[7][p23]把《诗序》同《序卦传》一类的文体联系起来,颇具启发性。笔者认为,《大序》很可能原本是一篇“于经别行”、独立成书的《诗传》。

在体例上,《大序》与“诗无隐志”章都是主旨明确、内容系统严密的长篇论文。在文辞上,也颇多相似之处。如:

《大序》 “诗无隐志”章

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无隐志。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乐安而迟。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观人俗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谕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 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

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李学勤先生指出:“《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12][p93]把《大序》放到《诗》学传承的“长时段”背景下,有助于我们认识“诗无隐志”章与《大序》的关系。《经典释文》引沈重说:“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则《大序》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徐复观先生曾推测:“先秦本有一叙述诗本事并发挥其大义之‘传’,是汉诸家所共同祖述。”[16]现在看来,《大序》所祖述的大概就是“诗无隐志”章一类儒家诗学著作。前文已述,“诗无隐志”章为“传”体,那么以先秦《诗传》为祖本的《大序》则亦当为“传”。

以传附经,始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云:

《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是毛为《故训》亦与经别行也。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14] [p269]

大概在马融之后,治古文经的儒者仿照马融《周礼注》“以传附经”的形式,将西汉经师撰写的《诗传》附于《关雎》之前,作为诠释《诗经》的纲领,并且与解题性质《关雎》“序”合并一处,遂形成今本毛诗的面貌。

五. 结语

荀学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曾多次发现与之相关的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17][p275]八角廊汉简《哀共问五义》等。[17][p396]上博简《子羔》篇“诗无隐志”章的公布,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荀子一系的儒者对先秦儒家《诗》学的继承与阐扬,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广辉.初读古《诗序》[J].北京:国际简帛研究通讯,2002,(2).

[2]朱渊清.从孔子论《甘棠》看孔门《诗》传[A].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

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江林昌.由古文经学的渊源再论《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J].曲阜:齐鲁学刊,2002,(2).

[4]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陈戍国.说《关雎》[A].诗经刍议[C].长沙:岳麓书社,1997.

[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濮茅左.《孔子诗论》简序解析[A].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朱渊清.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A].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李学勤.《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J].曲阜:齐鲁学刊,2002,(2).

[13]彭林.“诗序”、“诗论”辨[A].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C].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5]王保玹.今古文经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台北:学生书局,1979.

[17]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Seeing the Xun Zi school Poetics’s nature of the Shi Wu Yin Zhi(诗无隐志)chapter from comment on Guan Ju(关雎) in Chu bamboo slips kept in the museum of Shanghai

Abstract: The paper has compared the Poetics fragment in Xun Zi and the Shi Wu Yin Zhi(诗无隐志)chapter in Chu bamboo slips,from their comment on Guan Ju(关雎) ,considers the Shi Wu Yin Zhi(诗无隐志)chapter connecting with Xun Zi school ,its style is Zhuan(传),and Da Xu(大序)style possibly is Zhuan(传)too.

Key Words: Poetics;Xun Zi school;Zhuan(传)

精品学习网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