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

2013-01-15

四 “利堇贞”与“班车 ”

楚简九三爻辞的释文作:“良马由,利堇贞;曰班车 ,利又 。”濮茅左考释:“由”,《集韵》:“因,用也。”阜阳汉简《周易》作“遂”。“堇”,读为“艰”。“堇贞”,占问艰难之事。用良马,良马善行,路途虽艰难,也能驰骋千里。“曰”,或作“日”。“班”,分布之义,也可读为“闲”,上古韵同,习其事。“ ”字待考。[36]

按:此爻辞笔者曾有过考释,可以参看。[37]这里只就一些不同点重作考证。

“堇”,帛书易经本作“根”、王弼本作“艱”,阜阳汉简102号简《噬嗑·九四》作“囏”。“艱”、“囏”皆从“堇”得声,故可互用。“堇”、“艮”音近,“艱”字的“堇”、“艮”皆为声符,故从艮之“根”可与“囏”、“堇”、“艱”互用。

“利艰贞”、“艰贞”、“艰则吉”之“艰”,历来人们都释为“艰苦”,其实是错误的。“艰”应该读为“限”,是限止的意思。其义与“贞”、“居”、“安”近。所谓“利艰贞”就是利于限止不动,“艰”为限止,“贞”为定而不动,其义相近,所以并称。帛书《易经》中,大畜卦九三和明夷卦卦辞的“利艰贞”,都作“利根贞”;大壮卦辞上六的“艰则吉”作“根则吉”;大有卦初九的“艰则无咎”作“根则无咎”;泰卦九三的“艰贞”作“根贞”;噬嗑卦九四的“艰贞吉”作“根贞吉”。“艰”无一例外都写作了“根”。[38]根有不动的意思,与限是相通的。所以,爻辞“良马逐,利艰贞”,是说良马竞逐,利于限止不动。其意是反对张扬武力,主张限制军备竞赛。

“曰”,帛书本、王弼本同。《释文》:“郑人实反,云日习车徒。”[39]是郑玄以“曰”为“日”。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注亦作“日”。程颐《易传》亦依“日”解。朱熹《本义》也以为“当为日月之日”。帛书《昭力》引无“曰”字。如此看,作“曰”不误,不必改“曰”为“日”,“曰”当为语气词。

“班”,帛书易经本、帛书易传《昭力》引作“阑”,王弼本作“闲”。“班”、“阑”、“闲”音义皆近,故可互用。

“ ”,帛书易经本、帛书易传《昭力》引、王弼本作“卫”。“ ”字疑从“乂”得声,“乂”与“卫”同属月部,音近通用。又从“戈”与从“刀”同,疑是“刈”字异体。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有“ ”字,学者隶作“ ”,或读为“疏”,或读为“殽”。[40]疑也是“刈”字异体,当读为“乂”。《尔雅·释诂下》:“乂,治也。”《史记·孝武本纪》:“天下乂安。” 楚帛书“山陵不 ”,可读为“山陵不乂”,即山陵不治;“以为其 ”,可读为“以为其乂”,即以为其安。

“曰闲舆卫”,素有两解:一是“闲”训为“习”,以“曰”为“日”,“舆卫”为并列结构,“曰闲舆卫”,即“日习舆卫”,“不断练习‘舆卫’之技”,[41]这是马融、郑玄[42]、程颐[43]、朱熹[44]的意见。一是“闲”训为“阂”,这是王弼、孔颖达、陆德明的意见[45]。王弼注:“闲,阂也;卫,护也。进得其时,虽涉艰难而无患也;舆虽遇闲而故卫也。”孔颖达疏:“虽曰有人欲闲阂车舆,乃是防卫见护也。”[46]两说何者为是,我们可参考帛书易传《昭力》的解释:

问“阑舆”之义。子曰:“上政卫国以德,次政卫国以力,下政卫[国]以兵。卫国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节,不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同父子之欲,以固其观赏。百姓之劝,以禁违教,察人所疾,不作奇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郭弗修,五兵弗实,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阑舆之卫,利有攸往。’若‘舆’且可以‘阑’然‘卫’之,况以德乎?可不恭之有?” [47]

今本的“曰闲舆卫”,帛书《昭力》此处与上文皆引作“阑舆之卫”。如此看,“曰”当为语气词。而“阑舆”之义,昭力的先生认为是“城郭弗修,五兵弗实”。换言之,“城郭”、“五兵”即“舆”,“弗修”、“弗实”即“阑”。因此,“阑舆”之义即“偃武修文”,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德服人。“闲舆卫”就是“阑舆之卫”,也就是“偃武修文”的“卫国”之道。由此可知,王弼、陆德明、孔颖达的意见是正确的。“阑(闲)”就是阂,就是止,也就是闲置,“阑舆”就是把兵车闲置起来,放到一边。楚简字作“班”,与“闲”、“阑”不但音近,义也相通。班有回去、徘徊不进义。所谓“班师”即回师。《易·屯·六二》:“乘马班如。”孔颖达《正义》:“《子夏传》云:班如者,谓相率不进也。马季长云:班,班旋不进也。”[48]《子夏传》与马融皆以“不进”释“班”,“不进”即“止”,义与“阂”同。所以,以楚简和帛书《昭力》说相印证,可知“曰闲舆卫”的本义是“阑舆之卫”,也就是指以“偃武修文”的办法来“卫国”。

由此,我们可知九三爻辞是在对比得时遇吉之时的两种方略:一是“良马逐”,以力服人;一是“闲舆卫”,以“偃武修文”、以德服人的办法来卫国。前者是“利艰贞”,后者是“利有攸往”。是非利弊非常清楚。

五 “芬豕之 ”

楚简六五爻辞濮茅左释文:“芬豕之 ,吉。”考释:“芬”,读为“豮”,同韵部。“ ”,《说文系传》:“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古文牙”。[49]

按:《经典释文》引刘表注:“豕去势曰豮。”帛书《易经》“豮”作哭。高亨认为“哭当作, 是古吝字”[50]。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有“诗亡 志,乐亡 情,文亡 意”说,李学勤认为“ ”字从“ ”得声,当读为“隐”。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凡说人,勿 也”之“ ”,也当读为“隐”。[51]由此看来,帛书《易经》之“ ”也当读为“隐”。而“豮”与“ ”音同,“豮豕之牙”即“隐豕之牙”。帛书易传《昭力》篇记载:“《易》曰:‘豮豕之牙,吉。’夫‘豕之牙’成而不用者也,又笑而后见,言国修兵不战而威(卫)之谓也。”[52]解“豮”为“不用”,也有“隐”意。因此,六五爻辞“豮豕之牙,吉”,是说隐藏住猪的尖牙,吉利。其寓意是以“修兵不战”为“卫”国上策,与九三爻辞“闲舆卫”说同。

六 “ 天之 ”

楚简上九爻辞濮茅左释文:“ 天之 ,卿。”考释:“ ”,从力,可声,字亦见于《包山楚简》,疑“抲”字,《集韵》:“抲”通“荷”、“何”。“ ”,字待考,疑兵器。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瞿”,或释兵器。《书·顾命》:“一人冕,执瞿。”[53]

按:“ ”如以“丘”为声符,古音则为之部溪母;“衢”、“瞿”古音则为魚部群母。声母同为牙音,而金文与《诗经》中多有之、魚合韵例[54],疑韵亦近。

上九爻辞“何天之衢,亨”,有多种解释,但皆有未妥。

“衢”,道也。《小象传》:“道大行也。”即以“道”字释“衢”,不用“道”字,乃求叶韵之故。“天之衢”,也就是天道。“何”、“ ”疑读为“可”,即认可、遵行。“可”即“大行”。这样,就是说大行天道,则亨通。还是强调在得时遇吉之时,不可妄为。实质回应了卦辞的“利贞”说。

黄沛荣认为“何天之衢”即“荷天之道”,“意谓膺负天命,行天之道”。[55]说亦可参。

[1]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

[2]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4]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59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5] 《说文解字段注》,267页,成都古籍出版社,1981年。

[6]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4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47、51、6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8] 廖名春:《“仁”字探原》,《中国学术》2001年4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9]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老子》甲本第6、7简,《成之闻之》第13、15、23简,《六德》第32简,《语丛四》第25简,《残》5简,共9例。此外,还有“ ”字7见,其“=”实质也是代简省了的构件“虫”。

[10]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本第10简。

[11]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第16、17简,《老子》甲本第27简。

[12] 详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56页。

[13] 施宣圆:《上海战国竹简〈周易〉“亮相”》,《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16日。

[14]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37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16] 我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中已作过讨论。

[17]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本,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8] 程颐:《伊川易传》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19] 朱熹:《周易本义》,87页,廖名春点校本,广州出版社,1994年。

[20] 胡柄文:《周易本义通释》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21]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23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2] 李镜池:《周易通义》,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3] 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五十四,《十三经注疏》本,1642页。

[24]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25]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6]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6页。

[27] 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十三经注疏》本,45页。

[28]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26页。

[29] 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就只有“巳”字,没有“已”字。

[30]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本,40页。

[31] 蔡渊:《周易卦爻经传训解》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32] 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33]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234页。

[34] 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全集》二《古典新义》,51页,开明书店,1948年。

[35] 李镜池:《周易通义》,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6]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37]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

[38]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13~3025页。

[39]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6页。

[40]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83~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2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2]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6页。

[43] 程颐:《伊川易传》卷二。

[44] 朱熹:《周易本义》,第88页,廖名春点校本。

[45]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3页。

[46]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40页。

[47]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54页。

[48]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40页。

[49]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8页。

[50]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148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51] 李学勤:《谈〈诗论〉“诗亡隐志”章》,《文艺研究》2002年2期,32页。

[52]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55页。释文有改正。

[5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8页。

[54] 王力的解释是:“大约较古时代,之部读ə,故与魚部a为邻韵。”(王力:《诗经韵读》,17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5] 黄沛荣:《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以〈易经〉研究为例》,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2003年7月5日。

精品学习网 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