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简文《缁衣》中所看到的“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则民咸力而型不屯。《诗》云:‘仪型文王,万邦作孚’”,是孔子基于他丰富的人学理论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出色的诗化的描述。其中“君”与“民”的关系,虽然是“心”与“体”的关系(“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故心以体废,君以民亡”),但是二者互为唇齿,血肉相连。在孔子笔下,“君”必须是道德的化身,必须在各个方面给广大的人民做出表率,是“民之蕝”,才能够成其为“君”,在孔子那里是没有丝毫含糊的。因此,我们完全不能想象,当孔子笔下理想的“君”已经演变成像刘邦这样的流氓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大权已经被刘邦式的地痞所攫取时,孔子为什么还要为刘邦所统治的国度的道德沦丧、政治经济一片混乱、腐败污糟令人发指的状态负责呢?
在刘邦的个人专制主义气焰甚嚣尘上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无一例外的沦为婢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都肆意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她们像一个个赤身裸体、下身流淌着鲜血的妓女一样在恶棍们的强暴之下无望地哭泣。孔子、孟子在这样的时候,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有的时候他们连妓女都不如!有的人对刘邦式的人面兽心式的人物之所作所为视若无睹,却抓住几千年前“布衣孔子”不放,这到底是表现了他们学术眼光的犀利,还是理论人格的怯弱?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作为哲学的一个流派,当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肯定会有这的、那的错误,历史的前进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对其思想的吸收,肯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而发扬光大,但是,要几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为几千年后的中国现实负责,是不是把中国的历史发展看得太简单了?本文对简文《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比较研究,正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真相的契机。
周予同先生在其《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中指出:“真的孔子死了,假的孔子在依着中国的经济组织、政治状态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挨次出现。……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单独推尊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倘使说到学术思想方面,那孔子的变迁就更多了。……历代学者误认个人的主观的孔子为客观的孔子。所以孔子虽是大家所知道的人物,但是大家所知道的孔子未必是真的孔子。” 匡亚明先生在《孔子评传》中引用了上述周予同先生的论述之后,又说:“我们还可以补充说,历代王朝在孔庙里供奉的孔子,都是假孔子或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孔子,决不是‘布衣孔子’(‘布衣’是指一般平民穿的衣服,这里即作‘平民’解)的本来面貌。”[15] 笔者在此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知道了孔子的真相之后又怎么样?难道我们只能奉“布衣孔子”为圭皋,而不能越雷池半步吗?笔者的意思是,孔子毕竟只是一个历史的个体,我们只有端正学术心态,认真总结孔子、孟子以及先秦原始儒家思想的成败得失,继承他们一系列优秀的传统,立足中国的现实,解决中国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才是我们最终的理论选择。否则当代儒家哲学的研究,将仍然走不出低谷。
[1] 李零著:《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68页。
[2] 参见匡亚明著:《孔子年谱》,见氏著:《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438页。
[3] 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4] 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廖名春、刘信芳、邢文等学者。
[5] 因为这里将“万邦作孚”改写成了“万国作孚”,是有意避刘邦之讳,故学者们都一致认定,《礼记·缁衣》书写于汉初刘邦执政时期,或刘邦之后,离刘邦不远的时代。
[6]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279页。
[7] 根据徐复观先生之《两汉思想史》,我们知道,专制集权主义者是不会从根本上鼓励他的臣民奋发向上的:西汉“景帝时代,朝廷猜防的重点在诸侯王的领土与职权。至武帝,则诸侯的领土与职权已不成问题;于是猜防的重点特转向到诸王的宾客上面,尤其是转向到有学术意义的宾客上面。而能招致才智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之士的诸侯王,其本身必有相当的才智,在学术上也有相当的修养;而其生活行为,也多能奋发向上,可以承受名誉。这更触犯了专制者的大忌。换言之,专制皇帝,只允许有腐败堕落的诸侯王,而决不允许有奋发向上的诸侯王。附丽在专制皇帝的周围,以反映专制皇帝神圣身份的诸侯王,只准其坏,不准其好;‘禽兽行’的罪恶,绝对轻于能束身自好而被人所称道的罪恶,这是专制政体中的一大特色”。(见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07页。)
[8] 李零著:《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63页。
[9] 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859页。
[10]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688页。
[11] 程俊英 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版,第751页。
[12]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00页。
[13]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07页。
[14]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00页。[15] 匡亚明著:《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4~15页。
下一篇:浅析“三言”中女性的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