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美学论文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

编辑:

2014-04-08

庄子在形神观上,比老子有更鲜明的倾向,“?、趾、支离无?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颈项)肩肩(细小)。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中有很多类似其貌不扬但依靠内心里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感人的“神人”,他们因其伟大的精神而为人们铭记于心。《庄子》对外形丑陋的人的褒赞,正体现了它对人的精神力量的高扬。

(三)形神分离论

形神分离论,仍强调的是神。“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因为精神可以永久相传,所以精神将生生不息,永恒独立存在。“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大宗师》体现的则是形神的分离。

在对三种形神观的取舍上,重神轻形论对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君形者”和“传神”的重视,以及“气韵”的盛行。“君形者”出自《淮南子》,与庄子“使其形者”的概念内涵相同,都指精神。《说山训》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的就是精神对于美感的意义。如果不体现内在的精神,就很难获得美感。“君形者”作为“传神写照”的直接理论来源,要求绘画也要传神。不仅传作品中人物的“神”,传创作主体的的“神”,还要传自然造化之“神”。魏晋诗歌开始追求“形似”,唐宋开始倡导“神似”,“离形得似”、“象外之象等即以为证。从重神轻形论及其对之后文学艺术的影响,可以发现,中国艺术精神形而上的旨趣,实在是由来已久。

以上是基于道家美学观的整体认识,由于道家美学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因此,本文将以专题的形式来论述中国古典美学所具有的形而上的旨趣。三、从专题来看道家美学的形而上旨趣

(一)“气韵”说

“气韵”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之一,它最先见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仪表风尚,继之被用于画论之中用来探讨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南北朝时,它作为一个成型的范畴,被运用到美术领域,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范畴,后来才逐渐被借鉴到文论中,出现在中国古代美学史里。

“气韵”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里讲究“韵”的汉代有很大关系。魏晋时,“气”与“韵”合为“气韵”,南北朝时则广泛见诸于各门类艺术。欲谈“气韵”,得从“气”、“韵”分别谈起。先秦和汉代哲学中很重视“气”这一概念,并有很多关于“气”的论述,《淮南子》和王充的哲学皆为“元气自然论”,它指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王充所说的 “气”或“元气”,是一种原始的物质元素,他认为这种物质元素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构成万物的质料,并强调“气”由阴阳自然和生而来。这一哲学基础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理论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南朝梁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一说,说的是绘画“六法”之一,作为绘画技法,显然,只有具备了“生动”这一特色,才堪称作品有“气韵”。而当时的人物画的盛行,再加之人物品评这一时代风貌的盛行,使得“气韵”一词在当时广泛流行,也使得哲学领域里的“元气自然论”在美学的小领域里有所转化。魏晋美学之“气”,叶朗先生认为有三方面的内涵:一为艺术之本源,如“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以至“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通过宇宙元气对人的感发,艺术便应运而生。二是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文以气为主”之气既包括艺术家的生理世界,更是其精神世界的代称。三、“气”为艺术本身之生命之所在。比如在绘画作品中,只有通过线条色彩能呈现出来艺术形象的活力和艺术家生命精神的勃发,才能真正体现艺术之价值,才更吸引人,使人心灵为之震撼。可见“气”本身就是生命和活力的体现,是生生不息之生命精神的代称。

标签:美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